论男耕女织(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和农业分离、脱离家庭生产的。西方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业开始, 是有了十六到十八锭的珍妮纺机,后来加上蒸汽动力。中国的男耕女织这一紧密结合的传统,却经久不息,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农民还主要穿用自己织的布。然而,它毕竟还是被机制纱打破缺口的。虽然主是要打破了纺,但到三十年代,农家织布所用的纱,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市场上买来洋纱(包括上海产的机纱)了。这已不是自然经济,而是半自然经济了。

这告诉我们:起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力。这正是我在本文一开始“耕犁和纺车”中所特予强调的。明清以来,我国纺车无由改进,也许是个历史的偶然,但它所造成的后果,却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任何一种历史性的经济现象,都有它复杂的、历史的原因,不是用单一的方式可以解释的。在“东方与西方”一节中所作的分析,也许不过是什一。但不管原因是否具备,男耕女织传统加强了我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坚固性,则是不可否认的。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在印度和中国,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在印度……如果说他们的商业在那里对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的影响,那只是指他们通过他们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消灭了纺织业,——工农业生产的这种统一的一个自古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中国,那就更缓慢了,因为在这里直接的政治权力没有给予帮助。因农业和手工制造业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在这里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36]①

这段话虽然常为人所引用,但我们对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内部具有坚固性往往注意不够,在计多论述中,为了强调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把它写成不堪一击。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工业品没有一样能在中国畅销,在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情况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进入二十世纪,中国也从来没有成为帝国主义者当初所理想的四亿人口的大市场。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坚固性,无论是论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问题,在整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中,都不能忽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它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落后,而这是不仅仅由于外部的侵略力量,就能根本改变的。它作为一种经济因素,长时期地存在着,甚至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经济,还会发生某种影响。“四人帮”横行时期,就利用了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在城市居民的家庭生活中,都产生过某种返回封建的倾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