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的“经承旧史”说及其影响——《春秋》性质讨论之二(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生平最好《左传》,据《晋书》本传记载:“(武帝)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6]这则逸事不仅典型反映出当时的学术风气,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承旧史”说的实质。

       毋庸讳言,正是因为杜氏说《春秋》时先有成见在心,所以才会尽弃前说,唯取《左传》、《周礼》等古文经材料加以附会,“经承旧史”说由此产生固为情理中事。 



二、“经承旧史”说的影响 

       杜预“经承旧史”说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兹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首先,诚如皮锡瑞所说,“及杜预之说出 ,乃有周公之《春秋》,有孔子之《春秋》”[8](第3页),学术史上关于《春秋》性质的争论由此开其端绪,造成人们观念的混乱。

       唐代“治《春秋》者,既非左氏之学,又非贾服诸儒之学,止是杜预一家”[8](第43页)。史学家刘知几就认为:“《春秋》之作 ,始自姬旦 ,成于仲尼。丘明之传 ,所有笔削及发凡例 ,皆得周典、传孔子教 ,故能成不刊之书 ,著将来之法。”[11]又云 ,“(孔子)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 ,下明将来之法”[11],此说得自杜预无疑。《史通》之《古今正史》、《六家》等篇对“经承旧史”之说多有发挥。《古今正史》说:“当周室衰微,诸侯力争,孔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周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自隐及哀十二公行事,经成以授弟子。”《六家》:“《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藉朝聘而正礼乐,委婉其谈,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刘氏一方面以《春秋》为史学著作,另一方面又批评其不合史法,《惑经》:“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斯则情兼向背,志怀彼我,苟书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乎?”同篇甚至有所谓《春秋》“十二未谕”、“五虚美”之讥。刘氏的自相矛盾正由于信从杜说而不加辨析,乃至不知经史之别。

       宋代朱熹、王安石、郑樵以《春秋》为史著,其误同样源自杜预谬说。以《春秋》为史学著作,是朱熹关于《春秋》问题的核心认识,《语类》卷八三载:“问:‘《春秋》当如何看?’曰:‘只如史样看。’”王安石以《春秋》为史,表现为他对该书的批评,据《宋史》卷327:“(王安石)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皮锡瑞评论说:“至于断烂朝报,则非特宋人有是言,自左氏孤行,杜预谬解,人之视《春秋》者莫不如是,专信左氏家‘经承旧史’之说。”[8](第70页)除此之外,郑樵也认为:“夫《春秋》者,成周之典也。”[12]总之,凡此众多“《春秋》为史”的评论,看似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归根到底都以杜说为依托。

       有学者指出,“强调并凸出《春秋》‘史’的意义,这在清代学术史上,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此说颇为中肯。[13](第145页)顾炎武《日知录》第四:“自隐公以下世道衰微,史失其官,于是孔子惧而修之,自惠公以上之文无所改焉,所谓述而不作者也;自隐公以下则孔子以己意修之,所谓作《春秋》是也。然则自惠公以上之《春秋》固夫子所著而从之者也,惜乎其书之不存也。”[14](第286—287页)顾氏此说显然由杜预“经承旧史”说扩充而成,且将谬误进一步加剧,阎若璩所驳可以为证,“按杜元凯《春秋经传集解序》,便知《春秋》一书其发凡以言例皆周公之垂法,仲尼从而修之,何必言起自伯禽与成之古良史哉?”[14](第286页)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虽有矫正学风空疏的特殊寓意,但他关于《春秋》的基本看法却依然得自杜预。章氏曰:“夫子明教于万世,夫子未尝自为说也。表章六籍,存周公之旧典,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5](第131页)钱穆先生批评说,“于是所谓六艺王官之学,只说成是周代的王官学,这在章学诚,首阐此说,已成为发明了千载未发之创见。其实他也还是沿袭杜预说法,把孔子来承继周公,把孔子《春秋》也仅当一部历史书看了”,[10](第286页)确是的论。章学诚以《春秋》为史书,复以《春秋》大义为史义,《史德》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又说:“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以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15](第470页)章氏受杜预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近代意义上较早一部史学史专著,金毓黻先生的《中国史学史》对《春秋》的性质有如下表述:“《春秋》为鲁史故名,其记事之法,以事系日,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意味所记之名,此杜预之所释也。”[1](第36页)该说遥继杜氏无疑。

       其次,在“经承旧史”说的影响下,一些史家不仅将《春秋》视作史学著作,甚至仿效《春秋》修撰史书,客观上损害了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正所谓“汉魏而下,仿《春秋》者,盖亦多矣。其间或得或失,更仆不能悉数”[15](第111页),史家误以《春秋》之义为史义,又以《春秋》笔法为史法,从事史书撰写者时有其人,北宋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宋史·欧阳修传》:“(修)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欧氏以“《春秋》笔法”撰《新五代史》,自称:“昔孔子作《春秋》而天人备。予述本纪,书人而不书天,予何敢异于圣人哉!其文虽异,其意一也。”[16]饶有趣味的是,欧氏对于《春秋》笔法的采用亦不乏困惑,“呜呼,《春秋》之法,是非与夺之际,难矣哉!”[1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卷九十三的批评可谓一语中的:“欧不但学史记,并往往自负法《春秋》。……愚谓欧阳公手笔诚高,学《春秋》却正是一病,《春秋》出于圣人手,义例精深,后人去圣久远,莫能窥测,岂可妄效?”

       人们通常将“《春秋》笔法”对古代史学的负面影响归咎于孔子,如此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经史性质不同,正所谓“离则双美,合则两伤”,杜氏率先以经为史,不顾“经史体例所以异者,史是据事直书,不立褒贬,是非自见;经是必借褒贬是非,以定制立法”[8](第3页)。后人盲从杜说,误以著经之法著史,遂使经义不明而史法混乱。长期以来动辄奢谈“《春秋》笔法”而不加反省者,可以休矣! 



三、余论:《春秋》的性质 

       以上论述说明:《春秋》是经而非史,这原是一个史有明文,无须申辩的事实,直至杜预以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首倡新说,才使得该问题反复缴绕,成一学术公案。事实上,正确认识《春秋》性质的关键有两方面:

       首先,必须抛弃传统今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周予同先生指出:“事实上,经学史上的学派斗争,每每都以经学为形式,展开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他们争论的形式是经,但事实上却是社会实际问题,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不同利益和不同见解。”[17](第699页)既然杜氏"经承旧史"说的产生及流行与古代经学的盛衰这一非学术因素直接相关,自然不宜将其作为今天人们判断《春秋》性质的标准。遗憾的是,后人饱受古文经学习染,每置前人成说于不顾,殊不知孟子去古不远,其说必有所据;太史公之时,今古文经学之争未炽,其说较为公允近实,岂容轻易否认?

       其次,剔除传统学者混同经史性质的误解。皮锡瑞说,"《春秋》是经,《左氏》是史,后人不知经史之分,以《左氏》之说为《春秋》,而《春秋》之旨晦,又以杜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