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平”。唐人作古体诗为了避免近体诗的音调,特别注意在句尾用“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因此,一般认为律、绝句尾出现“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就是严重的失律。其实,这四种“三字尾”,仅在《唐诗别裁集》中就不少见。
句尾为“仄平仄”的例子,前面已谈过不少。现在看看“仄平仄”、“平仄平”在一联诗中同时出现的情况。先谈五律,后谈七律。
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谓脍炙人口,但因为是名家名句,一般人就忽略了它是否合律。出句的平仄定式是“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当然可用平,但第三字该用平而用了仄声的“水”,就是“拗”;对句的平仄定式是“平平仄仄平”,现在为了“救”出句的“拗”,便把该用仄声字的第三字改用平声的“云”。于是出句句尾便为“仄平仄”,对句句尾便为“平仄平”。在“拗救”说出现以前,读者自然认为这两句都不合律。然而仅在《唐诗别裁集》入选的五律中,例子就很多,这里只举若干名句以概其余:如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落日鸟边下,郊原人外闲”;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李白《金陵》“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戴叔伦《汝南逢董校书》“对酒惜余景,问程愁乱山”;张籍《夜到渔家》“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许浑《送客归湘楚》“秋色换归鬓,曙光生别心”;赵嘏《东归道中》“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韦庄《延兴门外作》“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张@⑥《登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等。在这些拗救联中,有些对句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如不将应为仄声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则此句犯“孤平”。因此,对句第三字仄易平,既是句内“救”,又救了出句第三字的“拗”。
在一联诗中兼有“仄平仄”脚和“平仄平”脚的七律,《唐诗别裁集》选了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其中的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就用的是这种句式。他的《登故洛阳城》颔联“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隋宫怨》尾联“草生宫阙国无主,玉树后庭花为谁”,也由于善用这种奇峭的句式表现独特的情景而引人注目,被张为收入《诗人主客图》(注:《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100-101页。)与许浑同时的赵嘏,也以善用这种句式而出名。他的七律《长安秋望》的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曾受到杜牧的激赏,“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注: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538页。)。
由于许浑、赵嘏的这几联诗很出名,一般认为这种句式是他们创始的,其实唐盛时代的王维已有“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名句。杜甫运用这种句式尤其频繁,例如《至后》颔联“青袍白马有何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金谷铜驼非故乡”;《所思》颈联“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九日》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五颈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颔联“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寄常征君》颔联“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赤甲》颈联“荆州郑薛寄诗近,蜀客郄岑非我邻”;《江雨有怀郑典设》颈联“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滟yù@⑦》颔联“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颈联“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简吴郎司法》颔联“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覃山人隐居》颔联“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等都见于晚年作品,也许正是“诗律细”的一种体现。
在“拗救”说出现以前,这一种句式的佳联都被认为“拗”,也就是不合律。请看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的一段:
《禁脔》云:“鲁直换字对句法,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柑犹自青’;‘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鲁直变之也。余尝效此体作一联云:‘天连风色共高远,秋与物华俱老成。’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注:《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585页。)
《禁脔》所举黄鲁直(山谷)五联,一、四、五联皆是这种句式,二、三两联对句合,出句不合。胡仔所举杜甫五联,一、三、四、五联皆合,第二联对句合,出句不合。他自己作的一联全合,但他明确地说:“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江西诗派奉杜甫为“一祖”,胡仔认为山谷“此体本出于老杜”,确切无疑。山谷不仅学老杜的这种“拗句”,而且更多地学老杜的拗律。据统计,老杜七律一百五十九首,拗体二十八首;山谷七律三百十一首,拗体多达一百五十三首,竟占总数之半。他这样用力于拗句拗体,是有独特的艺术理念的,那就是:在格调上力避圆熟,追求峭拔脱俗的独特风格。
五律、五绝“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和七律、七绝“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定式,如果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拗”,就出现了三仄脚“仄仄仄”;如果对句同位置的字“救”,就出现了三平脚“平平平”。拗而不救、即句尾为“仄仄仄”的情况极普遍,现从《唐诗别裁集》部分名篇中举一小部分例句。五律如李隆基《送贺知章》中的“寰中得秘要”,王绩《野望》中的“东皋薄墓望”,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金吾不禁夜”,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沈quán@③期《送金城公主适西番应制》中的“银河属紫阁”,崔shí@⑧《折杨柳》中的“年华妾自惜”,张说《和魏仆射还乡》中的“秋风树不静”,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中的“奔流下杂树”,崔颢《送单于悲都护赴西河》中的“单于莫近塞”,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中的“山中一夜雨”、《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的“怜君不得意”、《被出济州》中的“微官易得罪”、《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孟浩然《晚春》中的“林花扫更落”、《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的“风鸣两岸叶”,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清晨入古寺”,贾至《南州有赠》中的“停杯试北望”,岑参《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中的“知君市骏马”,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失”,李白《太原早秋》中的“霜威出塞早”、《送鞠十少府》中的“碧云敛海色”,杜甫《春宿左省》中的“星临万户动”、《捣衣》中的“亦知戍不返”、《送远》中的“亲朋尽一哭”、《野望》中的“清秋望不极”、《泊岳阳城下》中的“图南未可料”,刘长卿《余干旅舍》中的“孤城向水闭”、《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中的“荒村带晚照”、《送侯侍御赴黔中充判官》中的“猿啼万里客”,钱起《送征雁》中的“秋空万里静”,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的“浮云一别后”,李商隐《落花》中的“断肠未忍扫”,杜荀鹤
句尾为“仄平仄”的例子,前面已谈过不少。现在看看“仄平仄”、“平仄平”在一联诗中同时出现的情况。先谈五律,后谈七律。
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谓脍炙人口,但因为是名家名句,一般人就忽略了它是否合律。出句的平仄定式是“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当然可用平,但第三字该用平而用了仄声的“水”,就是“拗”;对句的平仄定式是“平平仄仄平”,现在为了“救”出句的“拗”,便把该用仄声字的第三字改用平声的“云”。于是出句句尾便为“仄平仄”,对句句尾便为“平仄平”。在“拗救”说出现以前,读者自然认为这两句都不合律。然而仅在《唐诗别裁集》入选的五律中,例子就很多,这里只举若干名句以概其余:如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落日鸟边下,郊原人外闲”;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李白《金陵》“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戴叔伦《汝南逢董校书》“对酒惜余景,问程愁乱山”;张籍《夜到渔家》“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许浑《送客归湘楚》“秋色换归鬓,曙光生别心”;赵嘏《东归道中》“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韦庄《延兴门外作》“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张@⑥《登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等。在这些拗救联中,有些对句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如不将应为仄声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则此句犯“孤平”。因此,对句第三字仄易平,既是句内“救”,又救了出句第三字的“拗”。
在一联诗中兼有“仄平仄”脚和“平仄平”脚的七律,《唐诗别裁集》选了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其中的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就用的是这种句式。他的《登故洛阳城》颔联“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隋宫怨》尾联“草生宫阙国无主,玉树后庭花为谁”,也由于善用这种奇峭的句式表现独特的情景而引人注目,被张为收入《诗人主客图》(注:《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100-101页。)与许浑同时的赵嘏,也以善用这种句式而出名。他的七律《长安秋望》的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曾受到杜牧的激赏,“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注: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538页。)。
由于许浑、赵嘏的这几联诗很出名,一般认为这种句式是他们创始的,其实唐盛时代的王维已有“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名句。杜甫运用这种句式尤其频繁,例如《至后》颔联“青袍白马有何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金谷铜驼非故乡”;《所思》颈联“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九日》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五颈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颔联“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寄常征君》颔联“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赤甲》颈联“荆州郑薛寄诗近,蜀客郄岑非我邻”;《江雨有怀郑典设》颈联“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滟yù@⑦》颔联“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颈联“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简吴郎司法》颔联“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覃山人隐居》颔联“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等都见于晚年作品,也许正是“诗律细”的一种体现。
在“拗救”说出现以前,这一种句式的佳联都被认为“拗”,也就是不合律。请看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的一段:
《禁脔》云:“鲁直换字对句法,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柑犹自青’;‘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鲁直变之也。余尝效此体作一联云:‘天连风色共高远,秋与物华俱老成。’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注:《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585页。)
《禁脔》所举黄鲁直(山谷)五联,一、四、五联皆是这种句式,二、三两联对句合,出句不合。胡仔所举杜甫五联,一、三、四、五联皆合,第二联对句合,出句不合。他自己作的一联全合,但他明确地说:“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江西诗派奉杜甫为“一祖”,胡仔认为山谷“此体本出于老杜”,确切无疑。山谷不仅学老杜的这种“拗句”,而且更多地学老杜的拗律。据统计,老杜七律一百五十九首,拗体二十八首;山谷七律三百十一首,拗体多达一百五十三首,竟占总数之半。他这样用力于拗句拗体,是有独特的艺术理念的,那就是:在格调上力避圆熟,追求峭拔脱俗的独特风格。
五律、五绝“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和七律、七绝“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定式,如果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拗”,就出现了三仄脚“仄仄仄”;如果对句同位置的字“救”,就出现了三平脚“平平平”。拗而不救、即句尾为“仄仄仄”的情况极普遍,现从《唐诗别裁集》部分名篇中举一小部分例句。五律如李隆基《送贺知章》中的“寰中得秘要”,王绩《野望》中的“东皋薄墓望”,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金吾不禁夜”,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沈quán@③期《送金城公主适西番应制》中的“银河属紫阁”,崔shí@⑧《折杨柳》中的“年华妾自惜”,张说《和魏仆射还乡》中的“秋风树不静”,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中的“奔流下杂树”,崔颢《送单于悲都护赴西河》中的“单于莫近塞”,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中的“山中一夜雨”、《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的“怜君不得意”、《被出济州》中的“微官易得罪”、《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孟浩然《晚春》中的“林花扫更落”、《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的“风鸣两岸叶”,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清晨入古寺”,贾至《南州有赠》中的“停杯试北望”,岑参《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中的“知君市骏马”,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失”,李白《太原早秋》中的“霜威出塞早”、《送鞠十少府》中的“碧云敛海色”,杜甫《春宿左省》中的“星临万户动”、《捣衣》中的“亦知戍不返”、《送远》中的“亲朋尽一哭”、《野望》中的“清秋望不极”、《泊岳阳城下》中的“图南未可料”,刘长卿《余干旅舍》中的“孤城向水闭”、《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中的“荒村带晚照”、《送侯侍御赴黔中充判官》中的“猿啼万里客”,钱起《送征雁》中的“秋空万里静”,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的“浮云一别后”,李商隐《落花》中的“断肠未忍扫”,杜荀鹤
上一篇:蒙汉农业文化交流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