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龙的意义比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龙缠身,才生下刘邦,故刘邦是真龙转世的天子。从此,历代皇帝都加以效法,与龙的关系愈加密切。《史记·封禅书》就讲道:“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认为,非真龙天子不能称帝,而龙亦成为皇帝的专利。皇帝的身体是龙体,皇帝的脸色为龙颜,皇帝的居处叫“龙庭”, 皇帝的服饰称“龙冠”、“龙服”, 皇帝的思想情绪也称为“龙心”。臣民要是用龙作为器物衣饰的装饰图案,那就有“僭越”之罪,会招来杀身之祸。龙袍加身象征皇帝登基……
龙的意义发展至今,与皇家的联系已不甚密切,长久发展过程中却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文化涵义,主要有百虫之长、保护神、水神、祥瑞的象征、专制皇权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象征等。这些文化涵义不是一时一地形成的,而是逐渐丰富起来的。有些文化涵义已经消失了,有些文化涵义至今仍然存在。
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动无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这种意象,往往出现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坛庙建筑上。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饯脊,其正脊两端与垂、饯脊端共有十个彩色琉璃龙头形饰件,即所谓“龙吻”,被称为“九脊封十龙”;天安门的栋梁枋柱上,满是“金龙和玺”彩画;金水河畔,又高耸以一对华美挺拔的汉白玉华表,那华表柱身雕刻以腾飞于朵朵云彩之际的龙象,盘旋曲折,十分富于美感。北京紫禁城里,到处可见的是龙象。太和殿有专供皇帝御坐的雕龙宝座,殿内有六根蟠龙金柱,高约三丈,其柱粗两人合抱。太和殿的金龙藻井可谓天下无双,殿内所有天花上都绘有龙的图案。故宫三大殿尤其太和殿前的雕龙石阶无比精美。九龙壁名闻天下,它由二百七十块彩色琉璃拼凑而成,由九龙、云气、海水与山石造型所构成,其主体龙纹强烈起伏,大有震壁欲腾飞之势。在天坛祈年殿、十三陵之长陵棱恩殿的建筑上,也有众多艺术尤佳的龙的造型。北海有九龙壁与五龙亭,西山有龙王堂,颐和园有龙王庙,就连雍和宫的佛龛上也雕着龙。至于在曲阜孔庙,还有别具一格的石雕蟠龙柱。中国传统建筑上的龙的艺术,首先是政治、伦理与正权的象征,然而作为艺术形象,它也挣脱一般政治伦理的观念域限,走向审美。
二
世界各地的传说中常有一名长翅膀的大神在混沌中分开天地,创造世界。他们都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的身躯化为泥土,山川,河流,甚至人类,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掌握自然力量的崇拜,同时也显出人们对创造力的敬畏之情。同样地,从有文字记载时起,每块大陆的每个文明都有关于龙型生物的神话。
不管每个民族的龙型生物的形象如何不同,总会和蜥蜴、鳄鱼或蛇联系在一起。并常与土地、天空、水和火有关。
西方文化中首次对龙进行描述的是《动物寓言集》 :龙的头上有羽毛,嘴很小,它通过气孔呼吸,舌头也从中吐出;它的牙齿和尾巴都很有力量;它通过吹气而不是拍打来杀死敌人,它的尾巴卷起来可以杀死一切东西。书中有一幅它用尾巴杀死大象的图片,将它与魔鬼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与魔鬼十分相似。
西方当代学者对神话传说中的龙的形象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如下结论:龙是恒温动物,通常都有翅膀,骨头是中空的,以减轻身体的重量。龙的骨头比强化混凝土还要强壮,也更轻。龙的肌肉系统是最迷人也最复杂的。它撕咬的力量平均为每立方厘米两吨,也就是说,它能轻易的咬碎钢铁。在陆地上,它的四肢能承受强大的负荷,而在空中它仅能承受它身体重量的一半。龙的全身都覆盖着剑英、发光的鳞片,脖子和腹部除外。也许这是因为他经常要在地下挖洞的缘故,但并不是所有的龙专家都同意这种观点。为了保护它比较脆弱的腹部,龙常常穿有镶满宝石的腹甲。龙的口水粘性很大,他用来在自己的脖子和腹部上沾上宝石,用来保护和装饰。鳞片是五角形的,成泪珠状,两边长,两边短,最短的一片连着皮肤。龙想打扮自己时,可以让他们都直立起来。龙的翅膀是由动物的上臂演化而来,因而由一个拇指和四个加长的指头组成,再由像蝙蝠那样的隔膜连接起来,翅膀并不是像一些生物学绘图画出来的那样是和肩膀相连的,而是和背部下方,大腿根部相连。如果翅膀在顶部,龙就会垂直向上飞翔,这样很不利于速度同时机动性也较差。如果翅膀在底部,龙就可以水平飞翔,头和尾巴就可以更好的掌握方向,有了更大的机动性。龙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蓝色系:从深蓝到银色到珍珠母色。红色系:从红铜色到深红色到红黑色。绿色系:包括绿色、黄色、淡绿色、金色甚至深褐色。一条龙通常都不是单一的一种颜色,它的鳞片总会有一种色系里的几种颜色,同时又有金属光泽,所以很难辨认。如果龙鳞的颜色变暗,变不透明,那它一定是生病了。龙以喷火作为武器并不是种魔法,而是有科学解释的。我们吃东西时我们的身体通过消化会产生一种气体叫甲烷(CH4)。不同于人类,龙把这种气体保存到了另一个肺中。之后再与少量的磷(P4)混合,在与空气接触时就会点燃,产生火焰。有些龙喷出的是冰霜,对此的解释也要依靠龙所消化的食物。食物进入胃中主要为提供营养,剩下的也会进行一些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气体——氮(N2)。氮在肺中被自然而然地压缩,当龙想冰冻一个对象时,被压缩成液态的氮在肺中释放进入空气,然后迅速解压,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量,这使它的呼吸中的气体降到零下五十度左右,一般的动物遭此袭击,轻则重伤,重则丧命。生物的胃中都有酸液以助于消化食物,能喷出酸液的龙则有一个能生产出强大酸液的特殊器官,当龙吐气时猎物会被酸液伤到,就算有最好的盾牌都无济于事。龙的生殖系统处于体内,只从外部观察,无法断定一条龙是公是母。龙像爬行动物和鸟类那样产卵,蛋壳开始非常坚硬,然后会慢慢软化,小龙就从中破壳而出。龙的交配过程很有趣,两条龙在天空高处飞翔,突然,他们互相抓住对方,收起翅膀,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在离地面还有一百英尺的时候,再张开翅膀着陆。龙很喜爱速度和冒险,所以交配过程也充满了这种乐趣。龙一般喜好独居,它们的数量也不是很多。龙是个艺术爱好者,尤其喜欢金银和手工制品,它经常储藏宝物。他并不喜欢自己做手工活,所以只能用尽各种办法从人类那里获得。它唯恐失掉自己的财宝,总是在大的储藏室里看守宝物多年。他有所有宝物的详细清单,以便一旦丢失可以马上发觉。珠宝对龙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它经常睡在铺满宝石的丝绸和天鹅绒的床上,它从不用珍珠和祖母绿等较软的石头,因为它们太易碎了。
这里的描述和诸如崔西·西克曼与玛克丽特·巍丝的《龙枪》系列之类的文学作品中对龙的描述基本一致。其实在这类文学作品里,龙基本上还是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出现,至少也是一种可被正义一方利用的中间力量。可以参见《地牢与群龙》、《彼得与龙》等等。
但是,这一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意义在约公元六百至一千年,基督教进入欧洲,令整个欧洲大陆的文化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公元八百年前后,在农业上较为富足的西北欧地区,通过与西方基督教会结成同盟,法兰克人的君王们设法创建了一个西欧人的帝国。
Gorm王(860-935年)统一丹麦;其子“蓝齿”哈罗德(Harald Bluetooth)(945-985年)接受基督教;Sweyn Forkbeard (985-1014年)征服英格兰。
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贝奥武甫》中就讲述了日耳曼英雄贝奥武甫与龙搏斗的故事。史诗中毒龙原本盘踞在龙穴中看守着宝藏,而有人偷了一只嵌满珠宝的大盅,这才惊醒了毒龙,并开始报复。文中把龙看守的宝藏称为“异教的黄金” ,可见已经加入了宗教色彩。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认为,非真龙天子不能称帝,而龙亦成为皇帝的专利。皇帝的身体是龙体,皇帝的脸色为龙颜,皇帝的居处叫“龙庭”, 皇帝的服饰称“龙冠”、“龙服”, 皇帝的思想情绪也称为“龙心”。臣民要是用龙作为器物衣饰的装饰图案,那就有“僭越”之罪,会招来杀身之祸。龙袍加身象征皇帝登基……
龙的意义发展至今,与皇家的联系已不甚密切,长久发展过程中却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文化涵义,主要有百虫之长、保护神、水神、祥瑞的象征、专制皇权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象征等。这些文化涵义不是一时一地形成的,而是逐渐丰富起来的。有些文化涵义已经消失了,有些文化涵义至今仍然存在。
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动无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这种意象,往往出现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坛庙建筑上。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饯脊,其正脊两端与垂、饯脊端共有十个彩色琉璃龙头形饰件,即所谓“龙吻”,被称为“九脊封十龙”;天安门的栋梁枋柱上,满是“金龙和玺”彩画;金水河畔,又高耸以一对华美挺拔的汉白玉华表,那华表柱身雕刻以腾飞于朵朵云彩之际的龙象,盘旋曲折,十分富于美感。北京紫禁城里,到处可见的是龙象。太和殿有专供皇帝御坐的雕龙宝座,殿内有六根蟠龙金柱,高约三丈,其柱粗两人合抱。太和殿的金龙藻井可谓天下无双,殿内所有天花上都绘有龙的图案。故宫三大殿尤其太和殿前的雕龙石阶无比精美。九龙壁名闻天下,它由二百七十块彩色琉璃拼凑而成,由九龙、云气、海水与山石造型所构成,其主体龙纹强烈起伏,大有震壁欲腾飞之势。在天坛祈年殿、十三陵之长陵棱恩殿的建筑上,也有众多艺术尤佳的龙的造型。北海有九龙壁与五龙亭,西山有龙王堂,颐和园有龙王庙,就连雍和宫的佛龛上也雕着龙。至于在曲阜孔庙,还有别具一格的石雕蟠龙柱。中国传统建筑上的龙的艺术,首先是政治、伦理与正权的象征,然而作为艺术形象,它也挣脱一般政治伦理的观念域限,走向审美。
二
世界各地的传说中常有一名长翅膀的大神在混沌中分开天地,创造世界。他们都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的身躯化为泥土,山川,河流,甚至人类,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掌握自然力量的崇拜,同时也显出人们对创造力的敬畏之情。同样地,从有文字记载时起,每块大陆的每个文明都有关于龙型生物的神话。
不管每个民族的龙型生物的形象如何不同,总会和蜥蜴、鳄鱼或蛇联系在一起。并常与土地、天空、水和火有关。
西方文化中首次对龙进行描述的是《动物寓言集》 :龙的头上有羽毛,嘴很小,它通过气孔呼吸,舌头也从中吐出;它的牙齿和尾巴都很有力量;它通过吹气而不是拍打来杀死敌人,它的尾巴卷起来可以杀死一切东西。书中有一幅它用尾巴杀死大象的图片,将它与魔鬼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与魔鬼十分相似。
西方当代学者对神话传说中的龙的形象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如下结论:龙是恒温动物,通常都有翅膀,骨头是中空的,以减轻身体的重量。龙的骨头比强化混凝土还要强壮,也更轻。龙的肌肉系统是最迷人也最复杂的。它撕咬的力量平均为每立方厘米两吨,也就是说,它能轻易的咬碎钢铁。在陆地上,它的四肢能承受强大的负荷,而在空中它仅能承受它身体重量的一半。龙的全身都覆盖着剑英、发光的鳞片,脖子和腹部除外。也许这是因为他经常要在地下挖洞的缘故,但并不是所有的龙专家都同意这种观点。为了保护它比较脆弱的腹部,龙常常穿有镶满宝石的腹甲。龙的口水粘性很大,他用来在自己的脖子和腹部上沾上宝石,用来保护和装饰。鳞片是五角形的,成泪珠状,两边长,两边短,最短的一片连着皮肤。龙想打扮自己时,可以让他们都直立起来。龙的翅膀是由动物的上臂演化而来,因而由一个拇指和四个加长的指头组成,再由像蝙蝠那样的隔膜连接起来,翅膀并不是像一些生物学绘图画出来的那样是和肩膀相连的,而是和背部下方,大腿根部相连。如果翅膀在顶部,龙就会垂直向上飞翔,这样很不利于速度同时机动性也较差。如果翅膀在底部,龙就可以水平飞翔,头和尾巴就可以更好的掌握方向,有了更大的机动性。龙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蓝色系:从深蓝到银色到珍珠母色。红色系:从红铜色到深红色到红黑色。绿色系:包括绿色、黄色、淡绿色、金色甚至深褐色。一条龙通常都不是单一的一种颜色,它的鳞片总会有一种色系里的几种颜色,同时又有金属光泽,所以很难辨认。如果龙鳞的颜色变暗,变不透明,那它一定是生病了。龙以喷火作为武器并不是种魔法,而是有科学解释的。我们吃东西时我们的身体通过消化会产生一种气体叫甲烷(CH4)。不同于人类,龙把这种气体保存到了另一个肺中。之后再与少量的磷(P4)混合,在与空气接触时就会点燃,产生火焰。有些龙喷出的是冰霜,对此的解释也要依靠龙所消化的食物。食物进入胃中主要为提供营养,剩下的也会进行一些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气体——氮(N2)。氮在肺中被自然而然地压缩,当龙想冰冻一个对象时,被压缩成液态的氮在肺中释放进入空气,然后迅速解压,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量,这使它的呼吸中的气体降到零下五十度左右,一般的动物遭此袭击,轻则重伤,重则丧命。生物的胃中都有酸液以助于消化食物,能喷出酸液的龙则有一个能生产出强大酸液的特殊器官,当龙吐气时猎物会被酸液伤到,就算有最好的盾牌都无济于事。龙的生殖系统处于体内,只从外部观察,无法断定一条龙是公是母。龙像爬行动物和鸟类那样产卵,蛋壳开始非常坚硬,然后会慢慢软化,小龙就从中破壳而出。龙的交配过程很有趣,两条龙在天空高处飞翔,突然,他们互相抓住对方,收起翅膀,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在离地面还有一百英尺的时候,再张开翅膀着陆。龙很喜爱速度和冒险,所以交配过程也充满了这种乐趣。龙一般喜好独居,它们的数量也不是很多。龙是个艺术爱好者,尤其喜欢金银和手工制品,它经常储藏宝物。他并不喜欢自己做手工活,所以只能用尽各种办法从人类那里获得。它唯恐失掉自己的财宝,总是在大的储藏室里看守宝物多年。他有所有宝物的详细清单,以便一旦丢失可以马上发觉。珠宝对龙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它经常睡在铺满宝石的丝绸和天鹅绒的床上,它从不用珍珠和祖母绿等较软的石头,因为它们太易碎了。
这里的描述和诸如崔西·西克曼与玛克丽特·巍丝的《龙枪》系列之类的文学作品中对龙的描述基本一致。其实在这类文学作品里,龙基本上还是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出现,至少也是一种可被正义一方利用的中间力量。可以参见《地牢与群龙》、《彼得与龙》等等。
但是,这一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意义在约公元六百至一千年,基督教进入欧洲,令整个欧洲大陆的文化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公元八百年前后,在农业上较为富足的西北欧地区,通过与西方基督教会结成同盟,法兰克人的君王们设法创建了一个西欧人的帝国。
Gorm王(860-935年)统一丹麦;其子“蓝齿”哈罗德(Harald Bluetooth)(945-985年)接受基督教;Sweyn Forkbeard (985-1014年)征服英格兰。
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贝奥武甫》中就讲述了日耳曼英雄贝奥武甫与龙搏斗的故事。史诗中毒龙原本盘踞在龙穴中看守着宝藏,而有人偷了一只嵌满珠宝的大盅,这才惊醒了毒龙,并开始报复。文中把龙看守的宝藏称为“异教的黄金” ,可见已经加入了宗教色彩。
上一篇:中西文化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