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本《郡县释名》的初步研究(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汉书•地理志》、《春秋盟会图》、《水经注》、《括地志》、《初学记》、《唐六典》、《史记索隐》、《通典》、《元和郡县志》、《元和姓纂》、《太平御览》、《路史》、《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通鉴地理通释》、《玉海》、《舆地考》、《明一统志》、《大明会典》、《悟真篇》、《东皋杂录》、《行宫杂录》等文献,这些书绝大部分仍然完好保留至今。而郭子章引述当时的方志更多,据不完全统计,书中引述的便有《豫章图经》、《南昌府志》、《饶志》、《(广信府)图经》、《建昌志》、《新喻志》、《吉州图经》、《蜀江志》、《四川总志》、《山西通志》、《会稽土地志》、《(辽州)州志》、《上蔡县志》、《(武陟)邑志》、《(郧阳府)郡志》、《(大竹)邑志》、《(嘉定州)州志》、《(安居)县志》、《广东舆图》、《(独山州)志》、《广宁志》等数十种之多,这些方志都是万历及其以前的作品,很少保存到今天,因而专就保存古代文献而言,此书意义也是不小的。
郭子章在凭籍文献的同时,也非常注意亲身见闻,作实地考察。他在自序中说:"予过两都、齐、鲁、燕、赵、吴、越、楚、蜀、五岭之区,入国问名,狱究其义",即使"未经历处",也是"稽之谍记、考之明哲",长期的考察使他形成了"凡过郡州邑城名,必审问之" 的习惯。他在书中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亲身考察的感受,前揭大足县即是一例。又如,成都府温江县,"总志云以江水温润也。予过温江,询之父老,云温水发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气寒,至温江而气暖,故云温江,其说近是。邑治东一里有温泉,义亦如是"。嘉定州青神县:"按《一统志》:蚕丛氏著青衣,劝课农桑,土人思而祀之,号青衣神,邑因名焉。或曰:青衣之野,蚕丛尝主之,土人名其邑以寓思焉,义近之。予过青神,桑柘遍野,家勤茧丝,土人曰:他邑之柘叶苦,惟青神柘甘,故宜蚕"。又如襄阳府枣阳县:"本汉蔡阳县地,隋改枣阳县,以枣阳村名也。《路史》枣作棘。予过枣阳,遍地种枣" 。郭子章曾经说道:"予守潮阳,从会昌入平远,往来羊角水,山川甚奇。峭中有一岩,外狭内宽,名萧帝岩,里人不知所为谓,盖武帝避兵处也。史称帝避屯揭阳山中,非今潮州揭阳也。《一统志》载吴析赣县地置新都,晋改揭阳,即此。《雩都志》作梁武帝,误矣" 。就这样,他以亲身所历,考实萧帝岩名称的来历,弥补了"里人不知所谓"的缺憾。实地考察,无疑大大提高了《郡县释名》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截止于万历四十年,明代新置布政使司(省)1、府19、州24、县84。在这127个政区地名当中,《郡县释名》对119个作了解释,占93.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分别只有41个和36个,分别仅占32.3%和28.3%。仅此而言,《郡县释名》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郭氏对一百多处明代新地名所作的释名(详见下表),如今已成了最为原始的史料,它在地名学史上的地位是其它著作无法替代的,应该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表 2 明代新置政区得名的比较(略)
诚然,作为明朝人解释明朝地名,要比清朝人的解释更为接近地名命名的原始含义。例如贵阳府贵定县的得名,依《方舆纪要》和《明史•地理志》的说法,乃是割新贵县和定番州地置,取两地各一字合成县名;然而,贵定县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郭子章平定苗民起义后析置并亲自加以命名的,按照他本人的解释,贵定乃"贵州底定之义也",是一个希望社会安定的美愿地名。这显然比县名合成说更为真切、可靠。即使对于同一地名的阐释,《郡县释名》也比他书更胜一筹,如江西泰和县,《明史•地理志》云:"元太和州,洪武二年四月改为泰和县",《方舆纪要》仅有"本朝改太为泰"一语(案顾祖禹所谓"本朝"系指明朝),郭子章则说:"旧称太和,明朝改'太'为'泰',以别于凤阳、大理也","明改吉之太和为泰和,别于凤阳、大理之太和耳"。原来,明初凤阳、大理、吉安三府均辖有太和县,为避免同名,才将江西吉安府的太和县改成了泰和县。郭氏在这里还指出了改名的原因。
再将《郡县释名》与《大明一统志》作一对比。《大明一统志》是英宗复辟后的天顺五年(1461)修成的。由于它修得过早,很多明代晚期地名不可能容纳进去;但是,即使就天顺五年以前明朝新置政区而言,其地名释名也没有《郡县释名》详备。从洪武到景泰年间,明朝新置布政使司(省)1、府9、州5、县15共凡30个政区地名,《大明一统志》仅仅对四个地名作了释名,其它一概付阙;倒是《郡县释名》仅缺镇安县的释名而已,这部分政区地名释名率达96.7%,因而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郭子章还直接参与了新置政区的地名命名。他巡抚贵州长达十一年之久,平定杨应龙叛乱是他的主要政绩之一,平叛后曾向万历皇帝进呈《播平善后事宜疏》 ,认为"播州之名,其来已久;播之为字,番之有才者也,以故应龙阻兵",所以"播之为名,似当更易,伏乞圣载",建议将播州之地"改设郡县","东、西可设二府,每府可设二三县"。上疏内容为朝廷采纳,于是置为遵义、平越二府。他在《四川郡县释名》遵义府下写道:"万历二十七年端孙应龙叛,诏合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兵讨之。予承乏巡抚贵州,遂协力,以二十八年平播献俘,改土为流,一曰遵义府以隶蜀,一曰平越府以隶黔,遵义者,遵王之义也";又在《贵州郡县释名》平越府下云:"万历二十八年播平,总督李化龙会同子章、巡按宋兴祖奏请分播地为二府,二十九年诏名遵义、平越,遵义属蜀,平越属黔。黔因有平越卫,今以卫属府,为军民府,故因卫名。"
郭子章还积极推行中央政府的改土归流政策。他写到贵州思南府安化县时说:"本水德长官司地,万历三十五年(1607)土司争袭,子章题改土设流,名安化县,远人顺安王化之义也" ;在石阡府龙泉县下则云:"万历二十八年(1600),播酋寇龙泉,长官安民志死之;播平,子章及巡按宋兴祖奏设为县";又在安顺府下云:"本安顺州,万历壬寅(1602)子章题改为府";还在平越府黄平州下说:"万历二十八年播州平,贵州抚、按奏设为州,属贵州。贵州山箐插天,独黄平田壤平夷,颇似江南,故称黄平";黄平州所属的湄潭、瓮安二县也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郭子章析置的,此二县命名缘由,可从他诗中得知,《湄潭有感》:"湄潭潭畔水如眉,九曲纵横似武夷",《瓮安县》:"蛮烟瘴雨一朝晴,瓮水安江两地清" 。可见湄潭是以水得名,而瓮安则是一个合成地名。由于郭子章长期担任贵州巡抚,他命名或参与命名的地名如贵定、遵义、石阡、安顺、黄平、湄潭、瓮安等,至今仍是贵州省所属的市、县。
四、地名释名辨误
历来地名的释义,众说纷纭,其中不免穿凿附会,以讹传讹。郭子章并不被这些说法束缚手脚,而是不囿陈说,对于一些似是而非又是很流行的说法持怀疑态度,逐一辨正,颇具有知灼见。比如关于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市)的得名,前人有三种说法:"《州志》曰:汉成帝时犍为郡得古磬十六枚于河滨,遂更犍为名嘉定;又曰:公孙述据蜀,莫敢谁何,乃征费贻、任永辈,以伪命不应聘,后光武嘉之,更名为汉嘉;《四川总志》曰:汉武帝通西南夷,置蜀、犍为二郡,光武改为汉嘉"。这三种说法都牵强附会,郭子章辩驳道:"三说皆误也。考《后汉书》曰:汉嘉,故青衣,阳嘉二年改。《前汉书》曰:蜀郡青衣,应劭曰顺帝更名汉嘉。按阳嘉,顺帝年号,则更青衣为汉嘉者汉顺帝,非汉光武也。前、后二汉书地理、郡国志俱无嘉定,则州志谓汉成帝更犍为为嘉定,尤非也。按常璩《华阳国志》云:公孙述据蜀,任君业闭户、费贻素隐,光武帝嘉之曰:'
郭子章在凭籍文献的同时,也非常注意亲身见闻,作实地考察。他在自序中说:"予过两都、齐、鲁、燕、赵、吴、越、楚、蜀、五岭之区,入国问名,狱究其义",即使"未经历处",也是"稽之谍记、考之明哲",长期的考察使他形成了"凡过郡州邑城名,必审问之" 的习惯。他在书中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亲身考察的感受,前揭大足县即是一例。又如,成都府温江县,"总志云以江水温润也。予过温江,询之父老,云温水发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气寒,至温江而气暖,故云温江,其说近是。邑治东一里有温泉,义亦如是"。嘉定州青神县:"按《一统志》:蚕丛氏著青衣,劝课农桑,土人思而祀之,号青衣神,邑因名焉。或曰:青衣之野,蚕丛尝主之,土人名其邑以寓思焉,义近之。予过青神,桑柘遍野,家勤茧丝,土人曰:他邑之柘叶苦,惟青神柘甘,故宜蚕"。又如襄阳府枣阳县:"本汉蔡阳县地,隋改枣阳县,以枣阳村名也。《路史》枣作棘。予过枣阳,遍地种枣" 。郭子章曾经说道:"予守潮阳,从会昌入平远,往来羊角水,山川甚奇。峭中有一岩,外狭内宽,名萧帝岩,里人不知所为谓,盖武帝避兵处也。史称帝避屯揭阳山中,非今潮州揭阳也。《一统志》载吴析赣县地置新都,晋改揭阳,即此。《雩都志》作梁武帝,误矣" 。就这样,他以亲身所历,考实萧帝岩名称的来历,弥补了"里人不知所谓"的缺憾。实地考察,无疑大大提高了《郡县释名》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截止于万历四十年,明代新置布政使司(省)1、府19、州24、县84。在这127个政区地名当中,《郡县释名》对119个作了解释,占93.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分别只有41个和36个,分别仅占32.3%和28.3%。仅此而言,《郡县释名》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郭氏对一百多处明代新地名所作的释名(详见下表),如今已成了最为原始的史料,它在地名学史上的地位是其它著作无法替代的,应该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表 2 明代新置政区得名的比较(略)
诚然,作为明朝人解释明朝地名,要比清朝人的解释更为接近地名命名的原始含义。例如贵阳府贵定县的得名,依《方舆纪要》和《明史•地理志》的说法,乃是割新贵县和定番州地置,取两地各一字合成县名;然而,贵定县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郭子章平定苗民起义后析置并亲自加以命名的,按照他本人的解释,贵定乃"贵州底定之义也",是一个希望社会安定的美愿地名。这显然比县名合成说更为真切、可靠。即使对于同一地名的阐释,《郡县释名》也比他书更胜一筹,如江西泰和县,《明史•地理志》云:"元太和州,洪武二年四月改为泰和县",《方舆纪要》仅有"本朝改太为泰"一语(案顾祖禹所谓"本朝"系指明朝),郭子章则说:"旧称太和,明朝改'太'为'泰',以别于凤阳、大理也","明改吉之太和为泰和,别于凤阳、大理之太和耳"。原来,明初凤阳、大理、吉安三府均辖有太和县,为避免同名,才将江西吉安府的太和县改成了泰和县。郭氏在这里还指出了改名的原因。
再将《郡县释名》与《大明一统志》作一对比。《大明一统志》是英宗复辟后的天顺五年(1461)修成的。由于它修得过早,很多明代晚期地名不可能容纳进去;但是,即使就天顺五年以前明朝新置政区而言,其地名释名也没有《郡县释名》详备。从洪武到景泰年间,明朝新置布政使司(省)1、府9、州5、县15共凡30个政区地名,《大明一统志》仅仅对四个地名作了释名,其它一概付阙;倒是《郡县释名》仅缺镇安县的释名而已,这部分政区地名释名率达96.7%,因而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郭子章还直接参与了新置政区的地名命名。他巡抚贵州长达十一年之久,平定杨应龙叛乱是他的主要政绩之一,平叛后曾向万历皇帝进呈《播平善后事宜疏》 ,认为"播州之名,其来已久;播之为字,番之有才者也,以故应龙阻兵",所以"播之为名,似当更易,伏乞圣载",建议将播州之地"改设郡县","东、西可设二府,每府可设二三县"。上疏内容为朝廷采纳,于是置为遵义、平越二府。他在《四川郡县释名》遵义府下写道:"万历二十七年端孙应龙叛,诏合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兵讨之。予承乏巡抚贵州,遂协力,以二十八年平播献俘,改土为流,一曰遵义府以隶蜀,一曰平越府以隶黔,遵义者,遵王之义也";又在《贵州郡县释名》平越府下云:"万历二十八年播平,总督李化龙会同子章、巡按宋兴祖奏请分播地为二府,二十九年诏名遵义、平越,遵义属蜀,平越属黔。黔因有平越卫,今以卫属府,为军民府,故因卫名。"
郭子章还积极推行中央政府的改土归流政策。他写到贵州思南府安化县时说:"本水德长官司地,万历三十五年(1607)土司争袭,子章题改土设流,名安化县,远人顺安王化之义也" ;在石阡府龙泉县下则云:"万历二十八年(1600),播酋寇龙泉,长官安民志死之;播平,子章及巡按宋兴祖奏设为县";又在安顺府下云:"本安顺州,万历壬寅(1602)子章题改为府";还在平越府黄平州下说:"万历二十八年播州平,贵州抚、按奏设为州,属贵州。贵州山箐插天,独黄平田壤平夷,颇似江南,故称黄平";黄平州所属的湄潭、瓮安二县也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郭子章析置的,此二县命名缘由,可从他诗中得知,《湄潭有感》:"湄潭潭畔水如眉,九曲纵横似武夷",《瓮安县》:"蛮烟瘴雨一朝晴,瓮水安江两地清" 。可见湄潭是以水得名,而瓮安则是一个合成地名。由于郭子章长期担任贵州巡抚,他命名或参与命名的地名如贵定、遵义、石阡、安顺、黄平、湄潭、瓮安等,至今仍是贵州省所属的市、县。
四、地名释名辨误
历来地名的释义,众说纷纭,其中不免穿凿附会,以讹传讹。郭子章并不被这些说法束缚手脚,而是不囿陈说,对于一些似是而非又是很流行的说法持怀疑态度,逐一辨正,颇具有知灼见。比如关于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市)的得名,前人有三种说法:"《州志》曰:汉成帝时犍为郡得古磬十六枚于河滨,遂更犍为名嘉定;又曰:公孙述据蜀,莫敢谁何,乃征费贻、任永辈,以伪命不应聘,后光武嘉之,更名为汉嘉;《四川总志》曰:汉武帝通西南夷,置蜀、犍为二郡,光武改为汉嘉"。这三种说法都牵强附会,郭子章辩驳道:"三说皆误也。考《后汉书》曰:汉嘉,故青衣,阳嘉二年改。《前汉书》曰:蜀郡青衣,应劭曰顺帝更名汉嘉。按阳嘉,顺帝年号,则更青衣为汉嘉者汉顺帝,非汉光武也。前、后二汉书地理、郡国志俱无嘉定,则州志谓汉成帝更犍为为嘉定,尤非也。按常璩《华阳国志》云:公孙述据蜀,任君业闭户、费贻素隐,光武帝嘉之曰:'
上一篇: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的昆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