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及其先世文化的涵养与核心(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6]9他还严厉批评了上奏之人,并要求内阁:"将朕所降谕旨及此奏请之处,晓瑜乌拉、宁古塔等处人等知悉,并行知黑龙江将军,共相勉励,但务守满洲本习,不可稍有疑贰。"[6]9直至清末,慈禧太后当政时,因她满文不熟,朝廷的公文才只使用汉文一种文字,而在东北满族聚集的吉林、黑龙江,直到民国时期,满族人之间还使用满语交流,满语满文的学校教育,在新式学堂建立后,还有延续。如废除科举制度后,吉林省立中学最初开设的课程中,专设满文和蒙文。

  第二,社会环境巨变,文化主体地位变更。

  先秦时期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肃慎系文化核心区域的主体民族,一直为肃慎族系诸族。如今已是东北重要少数民族的朝鲜族是清末开始到中国境内垦荒并移居的,其中很多人改隶中国国籍,成为东北地区的新居民。自古便存在于东北地区的汉族,明末集中于今辽宁地区的山海关至柳条边"老边"之间,清末开放皇庄、旗地,山海关、柳条边之限被最后突破,大量涌入东北腹地,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清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特别是俄、日两大帝国的侵入以及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使肃慎系族文化核心地区,成为满汉、中外文化的交汇地,社会面貌大变。

  第三,经济类型变迁,文化基础动摇。

  包括满族在内的肃慎系文化的最大特征以及能够在古代社会顽强传承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是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高度相关、紧密依存的渔猎经济,而农业的开发、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俄、日修筑和运营的铁路,兴建的工厂、矿区,不仅破坏了东北腹地由山脉和水道连接与分割的自然空间,而且使传统的渔场、猎场大量被开垦为农地、开发为矿区,满族及其先世文化所凭依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

  以上原因,使满族虽然作为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居于第二位的少数民族,但其民族文化特征远不如人口数量相对少得多的一些民族,甚至已经没有可以明确辨认的显性民族特征。那么,曾经在古代社会的数千年之中生生不息、数次崛起,对中国历史产生愈来愈大影响的满族文化,在进入现代之后,以何种形态呈现呢?

  满族的民族文化在其祖居地东北地区和重要的迁移地北京等地区,是以民族文化的地域化方式,即以地域文化的形态存在的。东北不仅是满族的故乡,至今仍然是满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其中辽宁、黑龙江境内的第一大少数民族和吉林的第二大少数民族皆为满族。

  此外,满族还是河北、北京地区的第一大少数民族,也就是说,满族至今不仅仍然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成员,而且满族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东北、北京等地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影响力上看,满族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东北地域文化,比如东北方言当中的不少词汇,皆出自满语,东北二人转中的一些曲调,如"神调",包括二人问答式的表演方式等,与满族萨满教音乐与祭祀仪式有密切的关系,如今我们所说的东北地域文化,比如东北的民风民俗等,很大程度上就是满族文化的遗存;再如老北京的饮食、习俗等,几乎无处不充斥着满族京旗文化的影子。

  从文化发展阶段的角度看,满族文化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满族汉化的双重变迁中,经历了它的先世民族在历经由外兴安岭、鄂霍库茨克海、日本海至黑龙江、乌苏里江间的文化涵养区部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到在白山黑水间的文化核心区域凝聚成民族,并在与东胡等强族和周边原始部族的不断竞争中,形成强大的军事、文化力量,再到与汉族的接触、交往或相互征服中,逐渐融合的过程。清中叶以来满族的汉化,是这种自古即有的民族间文化竞争与融合的一个新结果,如同辽金时期的渤海族、元代居于中原的女真族一样。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文化涵养地的消失,清代柳条边至黑龙江、乌苏里江之间文化核心区的社会变迁,使满族文化在当代很难复制其古代式的崛起。

  参考文献:

  [1]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M].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0:19-20.

  [2]邱树森.元代的女真人[J].社会科学战线,2003(4):161-164.

  [3]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4]程妮娜.汉至唐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及其朝贡活动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2):18-38.

  [5]阿桂,等.满洲源流考[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28-29.

  [6]长顺,等.吉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4.

  [7]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格局[M]//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59.

  [8]周惠泉.论满族说部[J].民族文学研究,2009(2):120-126.

  [9]滕绍箴,滕瑶.满族游牧经济·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