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13日,德国表示愿意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然而日本将自己视为所有德国在华利益的合法继承人,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日德青岛之战爆发的前因后果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伦敦的《每日新闻》报道:“这次暗杀对欧洲来说像一次雷鸣。”暗杀事件点燃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初,同盟国德、奥与协约国法、英、俄相继向对方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这是一次决定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的战争,全世界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的车轮下。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悲哀地预测:“全欧洲的明灯都熄灭了,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能够再次亮起。”面对欧洲爆发的这次大规模战争,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刚刚成立了3年的中华民国,到底持何种态度呢?
大总统袁世凯决定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即使如此,中国也无法阻止战火在山东燃起。日本和英国联军,对德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发动了战争。日德青岛之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开的一笔。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五四运动爆发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历史的因果链条由日德青岛之战而起。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一百年前的青岛,鲜为人知的空战与海战的场景,穿破时空,延展而来。
青岛之战爆发前后的外交斗争
1914年8月13日,德国表示愿意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然而日本将自己视为所有德国在华利益的合法继承人,日驻华使馆代办警告外交次长曹汝霖,不准中国接受德国的建议。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它从日本和中国的所有水域撤走所有舰船,并在一个月内将胶澳的全部租借地交给日本,“无条件地,无偿地”,但“目的是最终原封不动地归还中国”。日本政府还通知中国驻东京的公使,尽管日本“没有领土野心”,但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不得不在胶济铁路的整个沿线地区部署军队。日本引用1905年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作为先例,进而讨论在日德之间军事斗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自由作战区”。日本政府所要求的这个地带,是胶济铁路沿线一条宽100里地的地带,并要求中国政府撤退胶济铁路沿线的军队。
9月3日,北京政府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声明山东半岛潍县以东地区为日德交战区,以西为中立区。同时照会各交战国保护中国人民财产,但日军未予理睬,照旧掠夺虐待中国居民,毁坏庄稼,并在山东省发行纸币。至10月胶济铁路全线被日军占领,袁世凯命令驻胶济线的中国军队撤离。
袁世凯为何对日本的无理要求做出让步?
这是因为他试图建立一个帝制王朝,他知道,没有日本的支持他的野心注定会失败。1915年,《二十一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日本提出的。
1914年8月4日,英国政府要求日本确保英国在远东地区的航行安全。日本回复,只要德国还占领青岛,日本对此就无能为力;但如果英国默许日本从德国手中夺下青岛,并相信其最终归还中国,日本愿意接受英国请求。英国表示同意。为了各自的私利,英国日本一拍即合。
于是,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德国在8月24日之前撤离青岛,解除当地战舰武装,将青岛交给日本。德国对此未作答复。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要求驻扎青岛的德军战斗到最后一人,德军紧锣密鼓地备战。此时,驻扎在青岛的德军主力为海军陆战队第三营,兵力2000多人,在远东的德国商人与预备役军人,也纷纷武装起来。德国保卫青岛,凭借的是牢固的堡垒、有地道联通的兵营和炮台构筑的强大防御体系,自从1898年3月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以来,德国人就开始把青岛建设成它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自由贸易港口,在青岛沿海以及山头修筑了现代军事堡垒和要塞。
1914年8月2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战。同一天,日本海军第二舰队封锁了胶州湾入海口,控制制海权。德军即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刊登了“宣战文告”的重要一段:“欧战爆发以来,日本沉痛地关注着这场灾难。日本严守中立,希望维持远东和平。但是,德国的行径迫使日本的盟友大英帝国采取战争行动。德国凭借胶州湾租界紧紧备战,其战舰在亚洲东部海域巡逻,威胁到日本及其盟国的商业活动。”不论对德宣战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夺取青岛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日本早就在军事、经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攫取青岛的各种情报。日本甚至在出兵前就已为驻防青岛的德军修建好了战俘营。为了这次战争,日本总共出动5万兵力,而守卫青岛的德军(包括预备役国民军、武装起来的商人)加起来还不到5000人。
日军进攻势如破竹
日本对德宣战后,少数英军也加入日军并迅速分两路向山东出兵。一路由神尾光臣中将率领,于1914年9月3日在山东龙口登陆,目的是从青岛背面袭击德军;一路由加藤定吉中将率领,于1914年9月18日从崂山仰口湾登陆。
9月3日,从龙口登陆的日军除了台风袭击,没有遇到任何阻碍,长驱直入,过平度,抵即墨,到胶州,沿途抢占民房,强征粮草,伤毙人命,无恶不作。9月26日,日军很快占据了潍县,并沿胶济线迅速向西挺进。
而从崂山仰口湾登陆的日军,在击退了德军的阻击后,迅速进抵青岛市郊重镇李村。9月23日,英军西库斯联队900余人也从崂山湾登陆,侵占李村。在此英日联军会合,完成了对青岛德军的陆上包围。9月26日,神尾师团主力激战双埠村、石门山、九水庵一带。27日攻占楼山后、李村南侧一线,并与英联军大队联合向孤山至浮山的德军前进阵地攻击。激战一天,德军败走,从李村河口至沙子口、从孤山至浮山一线阵地全部被日军占领。
在沧口高地的激战中,日本军人的战术令德国军人感到惊诧。相比之下,日军遭受重创,伤亡很大。据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回忆,有德军在一条河床上用两挺机关枪一次扫射了一整个中队的日本兵,日本兵临死前声嘶力竭的吼叫,甚至震昏了一名德国士兵。日本人进攻时喜欢蜂拥而上,而不是摆出散兵队形,“这就解释了我们(指德军)的火力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日本军队的精神和士气也完全依赖于指挥官的观点和判断,例如,有一支德国夜间巡逻队被日本巡逻队设在马路上的绊脚索掀翻在地,双方打了起来,但德国人还是很快反败为胜,占了上风。战斗到最后,日本人只剩下一名疯狂地挥舞一把双柄战刀的军官,他在受伤后为了不做俘虏,把枪膛塞到口中饮弹身亡。
日英联军本来在人数上占优,再加上潮水一样的进攻,浮山和孤山失守。德军失去了控制青岛市内的制高点,预示着德军全面退守主防御线堡垒一侧,日德战争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
10月10日,日军增派一个混成旅到山东。
此时,日本派往中国的陆海军总兵力已达4万人,海军有60余艘军舰。10月31日拂晓,日军从陆地、海上对德军防御体系进行了持续6昼夜的火力轰击,德军损失惨重。日本的水上飞机向被包围的港口投掷炸弹并散发传单,警告青岛居民不要参加任何军事行动。7日,日军又向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发起进攻。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先后占领太平山、青岛山和贮水山,德军全线崩溃,海军全部覆灭。德总督迈尔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令炸毁防御设施,毁坏大炮,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向日军投降。11月10日,日德双方开始谈判;16日,日军进占市区,从此,青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德军被围攻65天,以失败告终。两国为了争夺霸权、攻城略地互相厮杀,在战争巨轮的碾压之下,无数生命成为炮灰。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同时还是一位汉学家,透过他的视角,可以看到人们对战争的悲悯和同情:
1914年10月14日,是中秋节。战争的炮火打破了万家的团圆与宁静。这天晚上,坐落在四方的军营被炮弹击中后燃起大火,将整个夜空映照得透亮。此后,月亮爬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铺洒在大地上,还是那样洁白。岁月如常,如同高高在上的天空对人类的行为漠不关心,然而大地却似乎为某些事物吓得瑟瑟发抖,似乎它也为人类的命运所感染。
德国鱼雷艇海上偷袭成功
1914年8月24日,日本开始全面封锁青岛的海上交通。客居青岛的逊清遗老遗少、富商绅士,纷纷逃到济南躲避战争。青岛邮局中的中国人都跑光了,通讯陷入了瘫痪。
据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日军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是排除德国人在胶州湾海域布防的水雷。100名日本的采珠女主动请缨,表示可以潜入水下排雷而不被德军发现,但她们的请求被拒绝了,因为日本的法律禁止妇女参战。
1914年8月30日,呼啸的台风卷着瓢泼大雨侵袭了青岛。次日夜晚,日本“白妙”号驱逐舰因为台风在一个小礁石岛上搁浅了,日本军舰上所有的船员弃船而逃,这艘搁浅的军舰,成为了德国东亚舰队“美洲豹”号炮舰的猎物,它趁机将“白妙”号彻底摧毁了——这也是德日青岛之战中一个缩影,德国的军舰屡屡“捡漏”,借助天气偷袭成功,却抵挡不住日本军队狂风巨浪一样的攻击,无法避免战败的命运——11月7日,德军在投降之前将“美洲豹”号自行炸沉。
日德青岛之战中,尽管德国的远东战舰主力,在日德开战前就已转移到南美洲(控制海上协约国的交通运输线),但留下的几艘战舰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尤其是S90号鱼雷艇的英勇行动,在德国人心中成为了传奇。
8月31日,德国S90号鱼雷艇在青岛湾外海与英国驱逐舰激战,并重创英舰,造成英国海军死3人伤8人。而S90号鱼雷艇仅1人受伤,随后驶入胶州湾驻防。这只是S90号鱼雷艇在海战中奏凯的一个序曲。10月16日,瓢泼大雨多次毁坏了双方的防御工事,这天夜晚,S90号鱼雷艇驶出了港口,在日本军舰活动的海域布置水雷。它在甲板上安置了两个假的铁皮烟囱,从远处看,几乎与日本人的驱逐舰一模一样,甚至连标记为已清除完水雷的水域的浮标也和日本人的完全一致。这种伪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德国人在日本军舰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布雷,神不知鬼不觉地安全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