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0-18

  内容提要: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同时论文提出与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即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等。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正在对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网络文学也必然对社会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网络,意味着即将被未来的历史所抛弃;而不了解网络文学,则意味着对当下文学发展了解的不全面,从而对于传统文学的认识也将是片面的。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点是,它对于既有的文学理论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向文学理论提出了哪些问题。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书写,它在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发表方式和接受方式等方面,都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过程,由此,它对于文学理论提出的问题肯定是多方面的、开放的。可以预计,未来有志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不得不关注网络文学现象,思考其引起的理论问题。

  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从网络文学的评奖活动起步的:诸如,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联办的网络文学评奖、“当代华人极短篇大展暨线上征文比赛”等等。文学评奖是传统纸媒文学的事情,现在网络上也出现了。此外,“榕树下”所设的《每周精选》栏目,在本质上也是评比和遴选优秀作品。征文比赛和评奖的出现,客观上表征了筛选标准的存在。其实,文学网站所用的标准是一个方面,我们文学理论关注这个现象,研究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是另一个方面。本文关注的正是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方法。

  一、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

  网络文学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是网络仅仅是载体。所载的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是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现在,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这种情形是传播意义上的。其二是在网络上书写、发表、被阅读和产生互动效应,由此而具有仅仅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文学样式。这种网络文学正是我们所关注的,因为这种情形是以前传统文学所没有的,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从谴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所引发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网络文学产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它的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那么,网络文学的功用也就迥异于传统文学。由于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以,从其产生的最初原因和条件来做发生学的考察,应该是科学并且可行的。网络文学是在虚拟的空间发表的。由于是虚拟的,所以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审稿人的关卡,使得任何具有一定写作水平和写作欲望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谓作品粘贴上去。这对一些在纸媒的传统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屡屡受挫的人来说,不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网络技术来说,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这样不论写作者和阅读者身处何处,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进行文学活动。如果说,这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可以呼应和承载人的精神内涵,那么人的精神需求就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了。

  我们通过两个个案来具体考察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

  其一是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产生。

  最早的华文文学网站的拓荒者主要是北美留学生。1991年忘笑飞创办了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中间经过1993年10月方舟子开始在海外中文诗歌网上张贴他自己的诗集《最后的预言》,再经由方舟子与古平等人于1994年2月创办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新语丝》,以邮递目录的形式刊发诗歌和网络文学。1996年10月,《新语丝》建立了万维网主页。影响较大的还有诗刊《橄榄树》,它是诗阳、鲁鸣等人在1995年3月成立的。由世界各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电子杂志有美国的《华夏文摘》、《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枫华园》,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网络文学的温床。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少君著)就是1991年4月在《华夏文摘》上发表的。

  从熟悉计算机的留学生由于寓居海外产生对故土的眷恋和浓郁的乡愁,到通过网络用中文系统将这种乡愁样的东西抒发出来,粘贴在互联网上彼此阅读。这是充分地借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而抒发文学情怀,是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而产生的现象。这个过程向我们昭示了网络华文文学的产生内在的精神动因是对故国的思恋,是传统意义的怀旧情绪,从创作心理分析,属于失意情绪以及创伤性体验。这种情绪和体验,如果得不到抒发,心理就会失去平衡,而用文学的方式书写出来发表在文学刊物上,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发表和交流的所在。

  其二是国内比较成熟的“榕树下”文学网站。

  “榕树下”网站设有互动社区,用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关键词”作为链接的媒介,组织文学写作。我们考察的主要是 《每周精选》栏目。这里已经有了限制:只遴选相对来说成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也就意味着有些作品没有被选上,实际上等于有了编辑的审稿机制。从《每周精选》的“非常小说”、“爱情故事”、“聊斋故事”、“随笔小札”等栏目看,倾诉个人感受,尤其是孤独的、寂寞的、不如意的、落魄的以及怀旧的情绪为主要内容。在这里,文学主要用来倾诉,宣泄心理的郁积。比如《每周精选》第26期的“非常小说”栏目选录的左手的小说《王宁拿起了刀》,就是写善良老实的王宁在现实生活中终究是个失意者,被奸诈的、诡计多端的唐伟所算计的故事。倾诉的是失意者的情绪。“随笔小札”栏目则有《消失的“德元” 》,是对一个传统的小吃店的今昔对比,在现代生活冲击下日渐衰败的描写,感伤的、怀旧的情绪极浓。在25期的“随笔小札”中有一篇《写在白驹过隙间》,表达的是生命苦短的感受:“忽然感到很恐慌:人的生命不过如此——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慢慢长大,然后念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接着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最后慢慢老去......那一刻,我感到生的惘然与无奈”。

  通过这两个个案的考察,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些比较稳定的看法:

  第一、从网络文学的书写对象来说,不在意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纵深的民族性的历史性命运,也不执意思考很深入的问题。网络文学的兴趣主要在于抒发极具个人色彩的情绪和感受,而不在于这些情绪和感受具有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深度。如果对于这些情绪和感受进一步深入分析,还会发现,沉淀在其底层的既有个人主义的内涵,也有传统的理想破灭后消沉、颓唐的后现代情调。比如,寂寞这种感受,就是最个人化、不容易附着在任何社会性生活之上,所以可以说是没有来头的情绪和感受,在传统的文学中,如果不与某种社会历史生活相关联的寂寞,由于一般被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发表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网络的原创文学中,却存在着较多充分地个人化、没有任何社会历史因素的寂寞的抒发。比如,在“文化研究”网站的BBS有一篇原创的被网友称为是“因夜而至”的诗《寂寞,是网的那一端》,全诗是这样的:“寂寞,原本也有手的,它挠得你心,一丝丝生疼,不见血。寂寞,是你手中的鼠标,点开了一页又一页,却点不开心中的那个结。寂寞,是无法格式的程序,总在一日日耗尽内存,挤满了,却又感到空落。 寂寞,是在人多的地方,想说,无法说,欲哭又没有泪。寂寞,原本也有手的,它挠得你心,一丝丝生疼,不见血。你在网的那一端,我无法触摸”。[1]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由于网络写作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网络。网络促进了跨文化接触的频繁化。中国本土的“网络写手”,或许是由于经常上网的缘故,不仅对于世界各地的风云变幻更加洞若观火,而且更多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更频繁地追踪(甚至追逐)时尚。中国的现实世界还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时,赛伯空间却已弥漫着某种后现代情调,这不能不对网络文学的基调有所影响。这个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所抒发的个人感慨中,含有后现代情调。

  第二、网络文学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以往传统的文学不仅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一己情怀,作家还常常有为国家和民族言说的欲望,所以,一般是借助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曲折地传达自己的感受。而现在的网络文学直接就是为了个人,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使人们获得心理平衡。如何认识文学功能的这种变化?是个好现象还是意味着文学的堕落?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具有巨大的能量,如果不平衡则会出现问题,一个社会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网络文学的出现并没有取代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依然发挥它的功能,而网络文学则起着它自己的作用。网络文学为人的心理抒发提供了另一种渠道,在客观上表征了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计到的,数字化生存必将分散权力,分散的后果必然是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这就是庞帝所说的个人化,“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间,机器扮演的角色是使这种配合能够接近过去没有机器时的自然与和谐。这就要求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2](译者前言)

  第三、从文学形态来看,网络文学个人化特性凸显,相应地就是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还以榕树下网站的《每周精选》为例,虽然它依旧沿用传统文学的文体来设置栏目:诸如“非常小说”(小说)、“爱情故事”(故事)、“随笔小札”(随笔、散文)、“诗路花语”(诗歌)、“平心而论”(杂论)。但是无论怎样的文体,叙述和描写都是个人化和心理化的,具有很强的倾诉色彩。倾诉被谁倾听呢?网络特性使网络文学的写作者知道,虚拟空间中至少有一个他人在倾听自己在诉说,从而获得心理安慰。这也就是有学者指出的,文学对象上网,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找到受众、觅得知音。在BBS区的讨论窗口,常常有所谓的“主题”,串联起网友同一方面的感受,形成互文性。比如榕树下网站的“主题:八月主题诗会:‘我们都还活着#39;”,要求网友所写的诗作第一行必须是“我们都还活着”,然后再接下去写自己所想写的诗句。于是,“我们都还活着”就成了一句关键句,各个网友以此开头所写的诗作彼此之间具有了互文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本。这个关键句的提出,实质性的作用是组织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向,在客观上使彼此就同一个方面的感受互相倾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