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农村养老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二元经济”局限以及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的现状,以及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种种缺陷,提出了几条相应对策:建立以经济保障体系、医疗和生活照料体系和精神生活体系为内容的,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以及农村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制度。
论文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的资料显示:2000年河北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69.91万人,占总人口的7.05%,年龄中位数为31岁,人口类型已成为老年型。但农村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就有411.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25%,随着未来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由于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如果农民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应对人口老化的挑战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而国际社会看中国解决老龄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看中国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在“未富先老”的经济背景、体制转轨的社会背景和城镇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口这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以经济和法律为后盾的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会使社会的运转出现严重问题。
一、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其最大特点为城乡二元性。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保障制度也同样如此。具体说来就是城市老年人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除原单位提供住房、医疗保险外,还能有相对稳定的退休金收入,经济上有较好的保障;而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则处于社会保障之外,几乎完全要靠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河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数字,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3.2万人。其中离退休职工84.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达163.5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省81.8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建立社区服务设施达1万个,社区服务中心293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1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8亿元。而与此同时,全省农村仅有116.6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2.17%,低于同期全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近58个百分点;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享有足额养老保险的仅有3.6万人,占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仅为0.64%。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模式使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低于城镇地区,也使得农村养老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一直以来,农村老年人的赡养主要靠2种方法维系:一是有子女的老人实行传统的家庭子女养老,二是对已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经济来源的“鳏、寡、孤、独、病残”老人,通过开办敬老院,实行社会救济性质的“五保”政策(即保吃、穿、住、医、葬)进行集体供养。在我省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中,由子女供给的占到了总经济收入的将近70%,而老年人自己劳动所得及配偶供给也只不过占到25%左右。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是通过子女和个人进行家庭养老,并没有享受多少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障。与此同时,农民的经济状况并不容乐观。从1998年开始,河北省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速徘徊的状态。1998年增长5.2%,1999年增长1.5%,2000年增长1.5%,2001年增长5.2%,2002年增长3.1%,2003年增长6.3%,五年年均增长3.5%,脱贫与返贫问题并存。2003年,河北省解决了97万人的温饱问题和41万低收人人口的增收问题,同时又有59万人因灾因病返贫。到2003年底仍有252万贫困人口和210万低收人人口问题没有解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3元,也仅是城镇居民收入的40%,同时还有近60%的农民没有达到这个平均收入水平。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l,比2000年扩大了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2.1个百分点。至于依靠集体供养的农村老年人,他们的境遇就更差一些: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村的生产经营权和分配权由集体转移到了家庭,这些老年人由原来的集体派轻活、照顾工分来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已经无法实现了。有的地区的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使不少五保户和乡、村办的养老院的经费难以落实,相对生活水平有所降低。
二、现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问题
老年人具有与其他年龄段人口不同的生活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突出表现为生理机能下降,社会的参与性减少,经济上属于较贫困的阶层,精神上无归宿感,这些特征使其处于社会阶层中的弱势地位。老年人本身也有其独特的需求,可分为3个层次:经济需求、医疗和生理照顾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因此就要提供相对的社会支持,以改善他们的弱势地位。但是,河北省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却有着种种缺陷,实施效果往往不近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