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时才将是‘现实’的现在,而是指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20]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与生存论死亡概念一样别具一格。
海德格尔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时间观念,以“曾在”(Gewesenheit)对应“过去”(Vergangenheit),以“当前”(Gegenwart)对应“现在”(Jetzt),其时间的三维结构就是:“曾在”、“当前”和“将来”,而其核心是“将来”(Zukunft)。由“曾在”、“当前”与“将来”组建的时间性亦即Sorge的时间性结构:
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
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
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
将来。汉语将Zukunft译作“将来”比英译future更贴切。[21]如前所述,“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现象”,此“将来”乃是“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Zukunft亦即“去”(zu)着的“来”(kommen),“将来”不是“去远”,而是“来临”。
曾在。“曾在”(Gewesenheit)源自sein(存在)的过去分词gewesen,海德格尔用之取代“过去”乃源于其与“存在”的关联。“曾在”对应着“实际性”或“被抛”。只要此在存在着它就承负着它的“曾在”,因而“曾在”不会过去,或者说,“曾在”过去了但仍然存在。流俗的时间观念以为从过去到现在,过去就不再存在了。然而另一方面,过去推动着现在,现在延伸至将来,将来乃由过去所决定,因而现在是过去的现在,将来也不过是过去的将来。海德格尔则认为,“只有当此在是将来的,它才本真地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22]因为此在之被抛乃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亦即被抛入“将来”。
当前。“当前”(Gegenwart)即“直面(gegen)……等着(warten)它出现”,“与……相遇”。因而“当前”同样源自“将来”。“从将来回到自身来,决心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曾在源自将来,其情况是: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当前”。[23]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曾在而去的将来,即为当前。
于是,海德格尔给“时间性”下了一个定义:“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操心(Sorge)的意义”。[24]因而,“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25]
看上去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打乱了通常的时间秩序,其实通常的时间观念自身就存在着混乱。沉沦着的此在所理解的将来一方面是“存在到头”式的“去远”,只是在未来某一个时刻才会发生的东西,另一方面这样理解的将来又是由过去决定了的。一切都在过去规定好了而且秩序井然,这对于此在具有某种安定作用,而将来之“去远”则使此在可以将死亡尽情地推到存在的尽头,保证了此在有明天而且始终有明天。但是,由于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由过去决定的,无论推到地老天荒,此在并不因此而有明天。
就为了逃避死亡从而始终有明天,此在最终放弃了明天。
现在,海德格尔以“向终结存在”将死亡嵌入此在的生存之中,说明此在是“有终地生存着”,而本真的将来就绽露其自身为“有终的将来”。[26]
此在生存的首要意义就是将来。“去存在”、“生存”、“先行”……皆与“将来”有关。然此“将来”乃“有终的将来”。这不仅是从此在首先是有限的在者而说的,而且在海德格尔看来,将来只有作为“有终的将来”才是可能的。甚至流俗的无终的时间亦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是可能的。[27]就死亡与时间性的关系而论,将来作为“有终的将来”就体现在“向终结存在”亦即“向死存在”之中。死亡存在于此在的生存之中,作为“尚未的终结”,死亡是一种存在可能性。直面死亡从而“向终结存在”并不是停止在终结处,因为此“终结”尚未终结,即使终结了亦终结于可能性。因此海德格尔说:“此在并没有一个它仅停止于彼的终结,此在倒是有终地生存着。因而本真的将来绽露其本身为有终的将来”。“这种来到自身的有终性首要的不等于说一种停止,而是到时本身的一种性质。源始而本真的将来是来到自身”。[28]
唯有在“向终结存在”之“有终的将来”中,此在才能来到自身。
“去远”的将来是不会“来”的。本真的“将来”乃“来到自身”,而此“来到自身”即是通过“提前到死中去”实现的。“向终结存在”,“先行到死”,等于在“有”(生存)中嵌入了“无”(死亡、终结)。向终结存在即经由死亡“撞”回到自身来,而此一“撞”撞到的却是可能性,因而此在本身即是可能性――能在。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提醒我们注意不要从流俗的时间观念理解存在在此在之“此”(da)的显现,好像存在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无限绵延之均匀流逝中显现,或者说,存在就是这均匀流逝背后或者其中的不会流逝的永恒者。与此不同,海德格尔的时间是有终的。“有终的将来”不是“存在到头”,而是“向终结存在”。唯其如此,此在才能“出离自身”地“来到自身”,在某种意义上即为“自我超越”。正如此在的沉沦不是从某种高级纯洁的状态堕落到低级的状态,而是“从自身脱落到自身”,因为惟此在能在它才能沉沦,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皆因能在而在。同样,当海德格尔把死亡嵌入此在的生存之中的时候,也可以说此在是自己超越自己:“终结”始终“悬临”于此,“向终结存在”表现为由将来而来的回到自身。
因此,“只有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就其存在来说本质上是将来的,因而能够自由地面对死而让自己以撞碎在死上的方式反抛回其实际的此之上,亦即,作为将来的存在者就同样源始地是曾在的,只有这样一种存在者能够在把继承下来的可能性承传给自己本身之际承担起本己的被抛状态并在眼下为‘它的时代’存在”。[29]至此,此在之两重本性――zu sein和Jemeinigkeit方合二为一,在向终结存在中(向死而在)中此在本己化为纯然的个体性。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旨在揭示时间性乃为解答存在问题的超越视域。Sorge也好,死亡也好,时间性也好,目的是一样的:通过“先行于自身”、“向终结存在”和“有终的将来”,界说此在如何能够使“存在”在此得到显现,亦即让“存在”存在。由此可见,其实海德格尔与传统形而上学关心的是同一个问题:此在的自我超越性,具体说来就是此在如何有“明天”,如何有“将来”的问题。人是一种生活在“明天”的存在者,他的精神支柱就是“明天会更好”。然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就人生有限而论,生不过百年,我们其实是没有明天的――总有“明天不再来临”的一天。为了逃避这一后果,此在采取的是沉沦在世这一放弃明天的方式,他不是生活在明天而是生活在昨天。现在,海德格尔一方面要不自欺欺人地承认总有一天明日不再(人终有一死,很可能只此一生),但另一方面则试图在此基础上从“将来的有终性”中生发出“明天”或“将来”来,而其要旨就是“向终结存在”。
显然,海德格尔之后,任何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都应该从这个问题开始:终有一死从而注定没有“明天(将来)”的存在者,如何能够确立一种以“明天(将来)”为核心的人生哲学。换言之,人生的所有一切,都应该从“假如明天不再来临”这一思考开始。
--------------------------------------------------------------------------------
[1] 本文脱胎于《存在与时间》的讲义,当时曾经参考了陈嘉映先生等专家学者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著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修订本,第269页,三联书店1999年。
[3] 《存在与时间》,第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与生存论死亡概念一样别具一格。
海德格尔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时间观念,以“曾在”(Gewesenheit)对应“过去”(Vergangenheit),以“当前”(Gegenwart)对应“现在”(Jetzt),其时间的三维结构就是:“曾在”、“当前”和“将来”,而其核心是“将来”(Zukunft)。由“曾在”、“当前”与“将来”组建的时间性亦即Sorge的时间性结构:
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
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
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
将来。汉语将Zukunft译作“将来”比英译future更贴切。[21]如前所述,“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现象”,此“将来”乃是“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Zukunft亦即“去”(zu)着的“来”(kommen),“将来”不是“去远”,而是“来临”。
曾在。“曾在”(Gewesenheit)源自sein(存在)的过去分词gewesen,海德格尔用之取代“过去”乃源于其与“存在”的关联。“曾在”对应着“实际性”或“被抛”。只要此在存在着它就承负着它的“曾在”,因而“曾在”不会过去,或者说,“曾在”过去了但仍然存在。流俗的时间观念以为从过去到现在,过去就不再存在了。然而另一方面,过去推动着现在,现在延伸至将来,将来乃由过去所决定,因而现在是过去的现在,将来也不过是过去的将来。海德格尔则认为,“只有当此在是将来的,它才本真地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22]因为此在之被抛乃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亦即被抛入“将来”。
当前。“当前”(Gegenwart)即“直面(gegen)……等着(warten)它出现”,“与……相遇”。因而“当前”同样源自“将来”。“从将来回到自身来,决心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曾在源自将来,其情况是: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当前”。[23]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曾在而去的将来,即为当前。
于是,海德格尔给“时间性”下了一个定义:“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操心(Sorge)的意义”。[24]因而,“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25]
看上去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打乱了通常的时间秩序,其实通常的时间观念自身就存在着混乱。沉沦着的此在所理解的将来一方面是“存在到头”式的“去远”,只是在未来某一个时刻才会发生的东西,另一方面这样理解的将来又是由过去决定了的。一切都在过去规定好了而且秩序井然,这对于此在具有某种安定作用,而将来之“去远”则使此在可以将死亡尽情地推到存在的尽头,保证了此在有明天而且始终有明天。但是,由于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由过去决定的,无论推到地老天荒,此在并不因此而有明天。
就为了逃避死亡从而始终有明天,此在最终放弃了明天。
现在,海德格尔以“向终结存在”将死亡嵌入此在的生存之中,说明此在是“有终地生存着”,而本真的将来就绽露其自身为“有终的将来”。[26]
此在生存的首要意义就是将来。“去存在”、“生存”、“先行”……皆与“将来”有关。然此“将来”乃“有终的将来”。这不仅是从此在首先是有限的在者而说的,而且在海德格尔看来,将来只有作为“有终的将来”才是可能的。甚至流俗的无终的时间亦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是可能的。[27]就死亡与时间性的关系而论,将来作为“有终的将来”就体现在“向终结存在”亦即“向死存在”之中。死亡存在于此在的生存之中,作为“尚未的终结”,死亡是一种存在可能性。直面死亡从而“向终结存在”并不是停止在终结处,因为此“终结”尚未终结,即使终结了亦终结于可能性。因此海德格尔说:“此在并没有一个它仅停止于彼的终结,此在倒是有终地生存着。因而本真的将来绽露其本身为有终的将来”。“这种来到自身的有终性首要的不等于说一种停止,而是到时本身的一种性质。源始而本真的将来是来到自身”。[28]
唯有在“向终结存在”之“有终的将来”中,此在才能来到自身。
“去远”的将来是不会“来”的。本真的“将来”乃“来到自身”,而此“来到自身”即是通过“提前到死中去”实现的。“向终结存在”,“先行到死”,等于在“有”(生存)中嵌入了“无”(死亡、终结)。向终结存在即经由死亡“撞”回到自身来,而此一“撞”撞到的却是可能性,因而此在本身即是可能性――能在。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提醒我们注意不要从流俗的时间观念理解存在在此在之“此”(da)的显现,好像存在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无限绵延之均匀流逝中显现,或者说,存在就是这均匀流逝背后或者其中的不会流逝的永恒者。与此不同,海德格尔的时间是有终的。“有终的将来”不是“存在到头”,而是“向终结存在”。唯其如此,此在才能“出离自身”地“来到自身”,在某种意义上即为“自我超越”。正如此在的沉沦不是从某种高级纯洁的状态堕落到低级的状态,而是“从自身脱落到自身”,因为惟此在能在它才能沉沦,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皆因能在而在。同样,当海德格尔把死亡嵌入此在的生存之中的时候,也可以说此在是自己超越自己:“终结”始终“悬临”于此,“向终结存在”表现为由将来而来的回到自身。
因此,“只有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就其存在来说本质上是将来的,因而能够自由地面对死而让自己以撞碎在死上的方式反抛回其实际的此之上,亦即,作为将来的存在者就同样源始地是曾在的,只有这样一种存在者能够在把继承下来的可能性承传给自己本身之际承担起本己的被抛状态并在眼下为‘它的时代’存在”。[29]至此,此在之两重本性――zu sein和Jemeinigkeit方合二为一,在向终结存在中(向死而在)中此在本己化为纯然的个体性。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旨在揭示时间性乃为解答存在问题的超越视域。Sorge也好,死亡也好,时间性也好,目的是一样的:通过“先行于自身”、“向终结存在”和“有终的将来”,界说此在如何能够使“存在”在此得到显现,亦即让“存在”存在。由此可见,其实海德格尔与传统形而上学关心的是同一个问题:此在的自我超越性,具体说来就是此在如何有“明天”,如何有“将来”的问题。人是一种生活在“明天”的存在者,他的精神支柱就是“明天会更好”。然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就人生有限而论,生不过百年,我们其实是没有明天的――总有“明天不再来临”的一天。为了逃避这一后果,此在采取的是沉沦在世这一放弃明天的方式,他不是生活在明天而是生活在昨天。现在,海德格尔一方面要不自欺欺人地承认总有一天明日不再(人终有一死,很可能只此一生),但另一方面则试图在此基础上从“将来的有终性”中生发出“明天”或“将来”来,而其要旨就是“向终结存在”。
显然,海德格尔之后,任何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都应该从这个问题开始:终有一死从而注定没有“明天(将来)”的存在者,如何能够确立一种以“明天(将来)”为核心的人生哲学。换言之,人生的所有一切,都应该从“假如明天不再来临”这一思考开始。
--------------------------------------------------------------------------------
[1] 本文脱胎于《存在与时间》的讲义,当时曾经参考了陈嘉映先生等专家学者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著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修订本,第269页,三联书店1999年。
[3] 《存在与时间》,第
上一篇:浅谈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下一篇:知识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