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起源的前述谓经验之现象学澄清(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象(判断行为) 与逻辑学的对象(判断内容), 因而, 它把判断内容的客观性“消融”于判断行为的主观性之中, 心理主义的最终结论是相对主义怀疑论。 

  只有澄清了传统逻辑学和心理学不曾考察的、作为意识的一种作用的判断活动之前述谓经验, 才能找到真正通往知识之起源的道路。 

  二 

  纯粹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的科学。胡塞尔在康德之后更加彻底地把认识从外在现象还原到纯粹的内在意识, 即还原到纯粹意识本身, 以便为解决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建立绝对可靠的基础。向述谓判断明证性根基的起源即前述谓经验明证性的回溯, 只能通过先验现象学方法来澄清。人们通常对作为显现和现象的“构成物”持自然的观点, 即对象只能通过被给予方式而显示出来, 然而这些被给予方式本身却始终没有成为课题。为了使它们摆脱这种非课题状态而展现出来, 就需要特殊的现象学的反思。 

  就人类而言, 进行判断是为了获得知识。一般说来, 凡是知识都是关于存在者( Seinde) 的知识。追求知识就是通过下判断来说出存在者是什么和怎么样, 如此, 存在者就必须是预先给定的, 即它能够成为一个判断活动的对象。本质而言, 一切思维都是以预先给定的对象为前提的, 但如果思维作为判断活动要真正达到它的目的, 即获得知识(明证性判断), 那么只是针对这些预先给定的对象作出判断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内容方面对于对象本身的被给予性方式提出要求, “即当它们自身被给予之际, 它们自身必须是明证的”, “明证的就是指任何一个这样的意识, 其特征在于它的对象是它自身给予的”。(胡塞尔, 1999 年, 第34 页) 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 所谓“被给予性”( Gegebenheit) 是指事物(感觉材料、对象等) 的显现, 其中“被给予性”是从意识活动的角度而言的, “显现”是从意向相关项的角度而言的。被给予的“对象”是一个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东西, 因而始终是“意向对象”或“意识对象”; “明证性”( Evidenz)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具有变化不定的多种表述(如“自身给予”、“自身具有”), 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意向地被意指之物对于一个直接把握性的(“原初经验性的”、“原本给予性的”)意识而言的当下拥有, 它指对事态的“明察”, 而不包括心理主义感觉论所谓的感觉的清楚、明白或理性主义的证明、论证等含义。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区分了“述谓判断明证性”和“前述谓判断明证性”, 在此, 明证性意味着“一个主动的普遍化成就或观念化成就之结果的判断明证性(述谓判断明证性) 必然是发生地奠基于对个体对象的被动经验(前述谓的或生活世界的明证性) 之中。” (倪梁康, 第153 页) 就前述谓经验而言, 对象的明证的被给予性就是一个对象在其被给予性中是如何能够在以上被标明为“自身在那里”(Selbet da) 、“亲自在那里”(Leibhaft da) 的那种方式和方法。胡塞尔认为, “明证性”涉及到两个问题层次: 一个层次涉及到给定对象本身的明证性, 另一个层次涉及到在对象明证性基础上实现出来的明证的述谓判断。如果一个“对象”自己不是明证地被给予的, 对它作一个明证的述谓判断就是不可能的; 而一个陈述句要想获得关于存在者( Seinde) 的知识并成为明证的述谓判断, 就必须追溯到前述谓经验的明证性。因此, 对象的明证性是更原始的明证性, 因为述谓判断之起源的澄清取决于如何在对象的明证性之上建立起明证的述谓判断。 

  从述谓判断向前述谓经验的回溯是有层次的。我们的知识大多是以间接判断如推论的方式所拥有的, 因此, 首先应该将间接判断或间接知识的明证性回溯到它植根于其中的简单判断或素朴的直接性知识。直接判断所涉及的判断基底可以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本身已经带有句法形式的早先判断的积淀物, 一种则是真正原始的、首次作为基底进入判断之中的对象即“最终基底”, 这个原始的基底就是个体性的对象。其次, 还应从素朴的直接判断向“最终的”直接判断回溯。不是任何一种素朴的直接判断都可以“追踪”和“理解”判断明证性在对象明证性中的根基的, 还必须将素朴的直接判断进而回溯到与作为“最终基底”的个体相关的“最终的”直接判断。这种作为最原始基底的预先给出对象明证性的前述谓判断理论, 是现象学判断理论的第一部分, 只有对前述谓经验彻底澄清才能真正理解述谓判断及其人类知识的起源和构成。 

  如何在经验的明证性中去澄清述谓判断明证性根基的起源呢? 在胡塞尔看来必须对前述谓经验的本质和结构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在一切认识活动之前, 都先已存在一个作为普遍基础的世界(周围环境) 。在认识活动开始之前, 周围环境作为认识对象就已经以信念的方式即“潜能”的方式存在着, 它刺激我们产生前认识的“情绪”。例如, 我朝桌子上的一本书看去, 那么, 我把握的就已经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 即使我还没有看到它的时候它对我已经事先存在着, 已经在“那里”了。这意味着一切刺激着我们的存在物都是这样在世界的基础上发出刺激的, 这种先在的世界存在的信念和情绪才能唤起我们与生活实践的一切其他兴趣不同的认识兴趣。整体世界的存在信念具有自明性, 它本身不是借助判断活动才获得的, 而是一切述谓判断的前提, 关于存在设定的行为以及谓词的实存性判断行为都是以信念确定性中的世界意识为前提的, 然后才能产生关于存在者的知识。 

  但是, 对于认识者而言, 世界总是已经有知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其中起过作用的世界, 因而实际上, 任何某物自身被观看( Gesicht) 时的经验都必然具有对于此物的共识(M itwissen) 或前识(Vor2 wissen) 。作为前识的经验, 它虽然是未经规定的, 但绝对不是完全空洞的, 它有自己的经验视域(Horizont) 结构。在先验现象学理论中, 意识生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意指对象意义。然而, 在意向体验中现时地被意指的那个“对象”永远不会孤立地、完全不确定地和未知地被经验, 而是作为某个处在联系之中的东西, 作为某个在环境之中和出自环境的东西而被经验到, 这个环境就是视域。视域就是在先标示出的潜能性。通过对视域的阐释可以获得对体验所处的所有联系的说明, 并由此获得新的经验; 由于我通过阐释而获得的每一个新经验又具有开放的视域, 因此, 所有成为经验的东西原则上都始终可以继续被经验和被规定。胡塞尔认为, 一个事物有多种被给予方式, 他把这些多种被给予方式称为“映射”。这些映射中的一部分“真实地”、直观地将事物显示给我, 而其它的则是作为可能性而被我意识到, 我可以将这些可能性转变为真实的直观。如一张桌子的正面被我真实地直观到, 它是我的课题, 而桌子的反面则只是作为可能性而被我意识到, 它是非课题性的。从一个个别事物那里经验到的东西叫“内视域”, 从一个事物与其他客体发生联系的对象那里经验到的东西叫“外视域”。我的感知经验不断前进去把握非课题的对象, 并由此或者了解了课题对象的其他规定, 或者了解了其他对象联系, 即“外视域”。内、外视域表明事物意识与世界意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所有存在者都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某物而存在, 因而关于一个事物的经验过程是在作为这个世界的存在信仰基础上被预设的。 

  如此, 一个实在东西的实存就意味着“实存于其中”( Inexistenz) , 即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时空性的开放视域中, 这个视域不仅是已知的、当前现实地被意识到东西的视域, 也包含那些未知的、可能被经验到且在将来被知悉的实在东西的视域。单个的统觉使单个的实在之物被意识到, 同时又包含了对尚未成为课题的对象的“意义储存”(Sinnbestand) , 这种意义储存使单个统觉不断超出单个被统觉之物的意义储存而向外延伸, 使尚未具体化和被规定的视域在不断确定化和充实活动中得到预期, 比如, 我们所看见的一页书只有当它有未被看见的书页时才是一页书, 那些未被看见的书页本身在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