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起源的前述谓经验之现象学澄清(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不断地充实期望的连续过程, 与此同时, 这种充实也是对对象的越来越接近的规定。??然后对象才会在素朴的信念确定性中作为存在着的且是如此存在着的东西站在我们面前”(胡塞尔, 1999 年, 第108 页) 。正是在主体的兴趣关注、持续的注意中, 感知最初泛泛的“空洞意向”才得以初步充实, 前瞻的期望才得到实现, 从而形成和确立感知的“对象”; 如果充实的意向受阻, 则会导致否定和怀疑的意识。这些都是“确定性”模态的不同变形, 它们为后来按照各种模态来建立述谓判断提供了基础。并且, 由兴趣对对象的主动把握会变成对对象的“观察”, 即旨在获得知识的自我趋向于切入对象, 趋向于展现性、摆明性( exp lizierend) 地进行观察。 

  观察性感知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于任何展显的观察性直观”。它是以“整体的”对象为目标的直观, 是观察性感知的最低阶段, 表现为对对象的“素朴把握”。“把握”在现象学中等同于“直接的具有”, 它在某种程度上与“直观”、“当下拥有”( Gegenw?rtighaben) 是同义的;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 把握与对某物的关注、注意是一致的。胡塞尔认为, 感知观察看来是被动的, 其实它具有能动的结构, 最根本的是内在时间意识的能动综合, 即将记忆、前瞻和当下感知综合为一个整体, 达到“保持在手”( im 2Griff2behalten) 和“先行掌握”(Vorgriff) 的统一。 

  内在时间意识的能动综合作用是理解“观察性感知”的关键。在西方哲学史上, 亚里士多德从客观的方向把时间看作是与运动不可分离的, “时间或者同于运动, 或者是运动的一种规定”(亚里士多德, 第275 页) 。奥古斯丁则把时间当作心灵的特征, 我们通过直接的感觉(注意) 、回忆和期望把握现在、过去和将来, 因而注意、回忆和期望构成时间,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 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 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奥古斯丁, 第247 页) 。胡塞尔理解的时间是奥古斯丁式的主观时间, 现象学对时间的理解“是对客观意义上的时间出现于其中的体验要素的理解。??是显现出来的时间形式”(胡塞尔, 2000 年, 第8页) 。布伦塔诺认为: 一个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的完整而无限的时间观念是由想象构成的。胡塞尔不同意时间观念是由想象构成的观点, 他认为要说明时间必须考察感知、记忆、期望等意识行为和意识内容的关系。时间总是处于流动的过程中, 相应地, 我们的意识也处于延续、演替、变动之中, 即意识之流中。任何意识体验总是与持留记忆和连带展望一起出现的, 因此意识内容不是一个固定的点, 而是一个动态的场。处于这个动态场核心的是原初印象, 处于核心周围的是持留记忆和连带展望, 它们仿佛是核心周围逐渐暗淡下去的层次(“晕圈”) 。持留记忆是紧跟着原初印象的记忆, 它本身也经历着弱化变更; 连带展望是以持留记忆为基础的一种展望。原初印象、持留记忆和连带展望是对运动的时间意识的三个环节。由原初印象、持留记忆和连带展望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感知时间场是直观到的, 具有自身被给予性的自明性, 而不是像布伦塔诺所说的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在对每个瞬间的当下体验中总是把过去“保持在手”, 而对未来视域的预期也总是在“先行掌握”中进行的。只有在内在时间意识的能动综合的基础上, “对象才能够在一种素朴的感知中作为绵延着的对象而被把握, 即作为这样一个对象, 它不仅在此刻存在, 而且也作为刚才的这同一个对象曾在, 并且在下一个此刻将在”。(同上, 第130 页) 

  观察性感知的第二个层次是“展显性的观察”, 它唤起内在视域和前瞻的期望, 要求对各部分加以说明。展显、摆明( Exp likatong) 的日常含义为“阐述”, 它作为现象学描述的专用术语不同于解释( Erkl?ren) 。解释的对应概念是描述(Beschreiben) , 描述主要是针对可直观之物而言的, 而解释则超越出可直观之物的领域。从意向活动角度看, 展显意味着对对象的一种分层次统一的展开的考察; 从意向相关项角度来看, 展显是指一个对象在它本身的各种规定性中的展开, 是对象“内视域”的拓展。“展显就是让感知兴趣的方向进入到对象的内在视域之中。” (同上, 第126 页) 

  展显性的观察不是各种知觉表象的并列, 而是用一个去说明另一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底”( Substrat, 亦译基质) 和“规定”(属性) 的关系, 即用属性去说明基底。譬如, 我们假定一个对象S, 它具有α、β??等内在规定, 在从把握S进到把握α、β??的那些个别行为的全过程中, 我们认识了S, 这个过程是一种展显着的观察, 一种被分解了的观察的统一。就是说, 在由对S的兴趣所推动的对α、β??的特殊趋向中, 已知的S始终处于视域之内, 成为整个感知过程的“基底”, 对α、β??的把握最终表现为对S意义的丰富或对S的进一步规定。因此, 对α、β??的把握过程就是对S的“展显”过程。在此过程中, 原本被给予的对象S通过一种双重的“意义构成”(S的意义构成与α或β??的意义构成) 而得到精确的直观。 

  观察性感知的第三个层次是“关系把握”, 即感知兴趣进一步指向外在视域、相对关系。“兴趣并不满足于摆明性地进入到对象的内在视域中, 而是把在外在视域中当下同在的诸对象也当作课题, ??感知对象就是在与这些对象的关系中被观察的。” (胡塞尔, 2000年, 第126页) 关系性观察的前提是各种不同种类的直观统一性, 在这些直观统一性的基础上, 关系性观察的视线才会在基底对象(主要课题) 和关系对象(与??相关的课题) 之间来回流动。 

  关系性观察首先表现为空间关系。譬如, 我依次浏览桌子上的对象如墨水瓶、书、钢笔、铅笔??, 对这些对象中的一个进行观察的兴趣使钢笔作为主要课题而得到注意, 然后, 我的目光从作为课题而保持在手的钢笔转向桌面, 桌子便作为相关联的课题而被拖进观察范围, 此时, 钢笔对我来说就成了“摆在桌子上”的钢笔; 如果把钢笔旁边的铅笔也拖进来, 我们就达到了对“摆在旁边”这件事的把握。此时, 就发生了对这两种把握性 对保持在手的主要课题(钢笔) 和相关课题(桌子或铅笔) —的综合交叠, 在此意识的基础上, 就可以在原始直观中建构起对钢笔的新的规定性: 钢笔比铅笔粗。所以, 在多个对象聚集在一个意识中这样一个统一性的基础上, 当从一个被当作主要课题来注意的对象过渡到另一个对象时, 在前一个对象上都积淀下了一些新的规定性; 而哪个对象从多数性中首先被注意到, 这取决于兴趣每一次所取的方向。这种关系所涉及的相关势态对以后述谓判断的形成具有主要意义。 

  当然, 在通过把握、展显性观察和关系性观察等接受性感知中, 自我虽然主动转向刺激物并形成“直观统一性”, 但我们尚未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 以上分析的接受性经验的感知兴趣不过是“真正的认识兴趣的前阶段”。但这些前述谓的感知经验的结构关系为述谓判断的逻辑关系奠定了基础, 也为我们探究作为述谓判断的知识的起源和构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奥古斯丁, 1987年: 《忏悔录》, 周士良译, 商务印书馆。 

  胡塞尔, 1994年: 《逻辑研究》第1卷, 倪梁康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胡塞尔选集》, 倪梁康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经验与判断》, 邓晓芒、张廷国译, 三联书店。 

   2000年: 《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 杨富斌译, 华夏出版社。 

  康德, 1978年: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庞景仁译, 商务印书馆。 

  倪梁康, 1999年: 《胡塞尔现象学通释》, 三联书店。 

  亚里士多德, 1993年: 《形而上学》第7卷, 苗力田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Husserl, 1976, Die Krisis der Europ?ischen W 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 enologie, 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B. V. 

   1984, Logische Untersuchungen, II/2, Martinie Nijhoff. 

  Kant, 1976, Kritk derVernunft, Hamburg.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