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学术玩笑”(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46页)。
(28)萨特甚至认为海德格尔也持同样的观点:“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将重新获得人的实在的全部,因为情绪就是承担其自身并‘激动地对待’世界的人的实在”(参见,萨特:《情绪理论纲要》,第69页)。
(33)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9页。
(37)(43)(44)舍勒:“论害羞与羞感”,载于舍勒:《价值的颠覆》,刘小枫编,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4页、第180页、第183页。
(38)参见,舍勒:“论害羞与羞感”,出处同上。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早在1913年就已发表,1933年全文发表,但萨特似乎对这篇文章并不熟悉,在《存在与虚无》、《情绪理论纲要》以及《自我的超越性》等早期著作中未见引用。
(45)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55页。
(28)萨特甚至认为海德格尔也持同样的观点:“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将重新获得人的实在的全部,因为情绪就是承担其自身并‘激动地对待’世界的人的实在”(参见,萨特:《情绪理论纲要》,第69页)。
(33)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9页。
(37)(43)(44)舍勒:“论害羞与羞感”,载于舍勒:《价值的颠覆》,刘小枫编,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4页、第180页、第183页。
(38)参见,舍勒:“论害羞与羞感”,出处同上。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早在1913年就已发表,1933年全文发表,但萨特似乎对这篇文章并不熟悉,在《存在与虚无》、《情绪理论纲要》以及《自我的超越性》等早期著作中未见引用。
(45)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55页。
上一篇:存在问题的“追问”之辨析
下一篇: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