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将是更高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第三,海德格尔处处强调存在和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别”,但对于这种差别究竟何在,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实际上也不可能给出回答。因为即使要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别开来,对“不同于存在者的存在”作出说明,也只有借助于存在者才能做到,而海氏却把存在者从存在身上强行剥离开来,那又何不像维特根施坦所说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就应该保持沉默?只要他不保持沉默,那么他说“此在”也好,“自由”也好,“真理”也好,“去蔽”也好,或是说“诗”和“思”、说“艺术作品”和“大地”、说“φυσιζ”和“成己(Ereignis)”,一旦说出来,不都是“存在者”吗?不同的只是,这是更高意义上的存在者,是暗示了它本来可以是“无”的存在者,因而是暗示了存在的存在者(即“人”或人的“生存”),但决不可能是存在本身。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或者说全部的“思”,都还是在一个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存在”的统治下并以此“存在”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

    但海德格尔决不会甘心承认这一点。他把所有这一切表述都看作仅仅是通往“存在”本身的“路标”,到后来连“存在”这个词也成为了“路标”,要在上面打上叉,表明此“存在”非彼“存在”,表明真正的存在是连存在都不能说的。他执拗地以此来表示与形而上学决裂的态度,游走于各种闪烁不定的词语之间。他宣布“哲学的终结”并提出“思的任务”:“放弃对以往关于思的事情的规定的思”《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载《海德格尔选集》第1261页。。但“放弃”思的规定既然也是一种“思”,那么“哲学的终结”当然也是一种“哲学”了。正如在黑格尔那里,“纯有”就是“纯无”,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就是新的“世界观”的诞生。自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建立以来,所有瓦解和否定形而上学的努力都成全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从古代“自然”的形而上学到中世纪“上帝”的形而上学到近代“理性”和“人”的形而上学)。自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消灭哲学”的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9页:“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以来,经过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哲学确实(如布朗肖特所说)被它自己的精神“引导着它的葬礼的队伍缓慢前行”,却毕竟是“喜悦的”并为之而“欢呼”。只是这一点并不为海德格尔清楚地意识到,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哲学家,而只承认是“思想者”。然而,几乎可以断言,只要他还没有下决心放下他的思想和与之不可分离的道说(das Sage),没有像庄子那样主张“无有一无有”、或像禅宗那样让一切存在者“无化”之后悟到一切皆“空”、“本来无一物”,没有干脆去写寓言、诗歌和偈语,而是还在用概念和逻辑写作,那么,他即使自己不去建立一种形而上学,他也是在为形而上学提供新的养料。正是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哲学”体现了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