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Dzogchen)及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己指明为本真的在时间的本性中嬉戏着的呈上,仿佛就是第四维——不仅仿佛是,而且实情就是如此。
本真的时间就是四维的(vierdimensional)。(TB 15)
这个阐述非常有趣,但不幸的是,没有多少海德格尔研究者注意到这一点。相反,许多人也许熟悉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的四重世界(Geviert Welt)概念。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世界观。根据这个观点,世界包括四个要素,即众神、天、地和凡人,而他们的相互作用将整个世界带进一个有意义的展现过程。在四者中的每一个都达到自身并在自身中反映他者的意义上,这个世界观叫做镜趣(Spiel-Spiegel)。
正是以这种方式,时间的四维在一个象镜子的境域里相互作用、相互反映。以镜趣为隐喻,如果我们说物体、影象与镜子是三个维度,那么使得镜中见物可能的光则是第四维。正是那光照亮观看过程并将物体、影象和镜子带进游戏。在四者的相互作用中,它们彼此互相反映和展现,从而我们看见镜子中的影象。在这个隐喻中,光不是另外的什么东西,而是事物自身的展现和呈现。因而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所谓时间的第四维度确实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最源初的,而且决定着其他几个维度。这个呈现使得另外三个维度成为可能,“它带出它们各自的呈现,使它们澄明着分开,并因此把它们相互保持在切近处,三维就在这切近处相互临近。”(TB 15)
在此意义上,时间的第四维度就是从现在、过去和未来中呈现的切近(Nähe),此切近统一着时间的三重开展。同时,带近三时的呈现具有拒绝及抑制的特性,因为它通过疏远和分离它们而把未来、过去和现在相互带近。“在本真的时间及其时-空中,曾在即不再现在呈上时,现在的拒绝显现出来。在未来即尚未现在的呈上中,现在的抑制显现出来。拒绝与抑制呈报了诸如在遣送中自我抑制的特点:即自行隐逸。”(TB 22)这样,它通过拒绝它作为现在的到来而保持曾在的敞开,同时通过在临近中抑制现在而保持来自未来的临近的敞开。这是它统一曾在、将在和现在彼此相互达及途径的方式。
德里达是极少数几个在此点上继续海德格尔的讨论的人之一,他把三时的统一解释为游戏自身。他说:“游戏(Zuspiel)也标志、影响、显现着时间三维的统一,这在表明一个第四维:有时间(es gibt Zeit,字面意为‘它给予时间’)的‘给予’属于这种‘四维性’的游戏,属于这种因而是四维的时间自身。”(Derrida 1992, 22)这里,德里达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有时间”概念并认为有/它给予(es gibt)活动于揭示(Entbergen)行动中,在其中,当被隐藏者显示自身或被遮蔽者显现时,它就不再隐逸(retrait)。他认为给予是游戏,而这游戏是一种馈赠游戏。因此时间的第四维度不是一个数字,或一种言说或计数方式,毋宁说它是事物自身的给予。“这个时间的事物自身暗含着四的游戏和馈赠的游戏。”(Derrida 1992, 22)
在德里达看来,这种馈赠式语言不是浅薄的语言堆砌,毋宁说它是扎根于思想自身之中的。他说“馈赠被称作献礼(present),‘给予’也被叫做‘去献礼’、‘予以献礼’(例如,在法语和英语中),这对于我们来说,将不只是一个字句的线索,一种语言机会或游戏(alea)。”(Derrida 1992, 10)在馈赠意义上的献礼(present)一定不是作为此刻的现在(present),后者有别于此刻不再的过去与此刻尚未的将来。而这个献礼言说着呈现,即时间的第四维度。德里达用一种非常老练的方法把馈赠的日常经验带入它与时间的关系中。他说:
赠礼要求一方随后就忘记,同时要求另一方也忘记,完全忘记礼物已经给予,那么礼物,如果有的话,就会消失得了无痕迹。如果时间是年历,一轮或一年,一圈或一转,那么那礼物号召我们撕开时间之圆圈,冲破互换与交互性的循环运动,同时在一个疯狂“时刻”毫无理性地做些什么,在无时之时中没有回报地给出。(Derrida 1997, 144)
赠礼不以互换或交互性为目的,它意味着一种没有回报的给予。从而给予者和接受者都需要去忘记并在心中不留礼物的痕迹。这与以记念为目的的日常的礼物概念是相对的。随着记忆或痕迹的消失,一个人超出了流俗的互换原理,同时打破了时间之环。“无时之时”的一刻就出现于这样一种置时间之环于脑后的给予体验之中,从而在馈赠意义上的呈现就是无时之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无时之时”非常接近于龙清巴的无时之时概念。
另一方面,马里昂在神学语境下发展了作为馈赠的呈现的思想。当谈到作为面包和酒的基督圣餐的呈现时,他说:“首先不是一种特许的时间(即此时此刻的现在)的时间化,而是献礼的时间化,即是馈赠的时间化。圣餐的呈现当然必须由献礼(present)开始方可以理解,而献礼必须首先被理解为一种被给予的赠礼。一个人必须将圣餐呈现的维度与这个赠礼的全部做较量……赠礼的严格必须安排时间性的维度,在此,现在(present)被作为赠礼。”(Marion, 171-2)
在海德格尔自己的术语中,呈现或呈现状态意义上的第四时间表明自己为让呈现(Anwesenlassen)。而且在带入无蔽之中时,“让”显示了它的特性。让呈现即意味着无蔽,意味着带入敞开之中。这个海德格尔式的术语“让”或任其自然(Gelassenheit)接近于龙清巴的术语任其自然(rig-pa cog-gzhag),即事体的绽出强度。(见Guenther 1992, 180, n30)在无蔽中呈现着一种给予,这个给予在让呈现中给予呈现状态。给予的意义因“Es gibt Zeit(有时间)”或“Es gibt Sein(有存在)”而被增强。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不能说“时间是”或“存在是”,而应该说 “有时间”或“有存在”。与英文“有”(there be)的表达不同,“es gibt(有)”在字面上有“它给予”的意思,海德格尔从这里发展了馈赠式语言。
海德格尔进一步区分了两种形式的给予,即遣送(Schicken)和呈上(Reichen)。在“有存在”中,给予表明自己是遣送。遣送是存在的给予。在存在的给予中,它退缩不前,这样的给予叫做遣送。而呈上则是时间的给予:“我们把这种给予本真时间的给予称为澄明着遮蔽着的呈上。只要呈上本身是一种给予,那么一种给予的给予就遮蔽在本真的时间之中。”(TB 16)停留、拒绝或隐逸也属于这呈上。因为现在的拒绝及现在的隐逸活动于曾在与将在之中。在拒绝着的呈上中,“有时间”中的给予敞开了四维领域。在此,四维的本真时间达及了我们。
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解,呈上优先于遣送,因为“存在的遣送就植根于进入时-空之敞开领域中的多重呈现的澄明着遮蔽着的呈上中。”(TB 20)从而我们会认为,时间的四重呈上可能是在“有存在”中给出存在的那个“它”。但海德格尔决不认为时间是给出存在的那个“它”,“因为时间自身依然是一种‘它给予’的赠礼,这种给予保持着那领域,在其中呈现状态得以呈上。”(TB 17)和存在一样,时间依然是一种只能在事用(Ereignis)中被决定的“它”的赠礼。
1936年以后,事用(Ereignis)成为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概念。在他的许多后期著作(其中一些是近来出版的)中,他专注于这一独特的概念。在他的事用概念中,他围绕着“有/它给予(es gibt)”作文字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在后期的思想中,他为这个独特的用语所着迷。他认为它是印欧语言的一个共同特征,尽管在诸如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它”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词语或语音形式存在,但为“它”所意指的东西还是有的。他说:“这个‘它’所意指的范围从无关紧要之事伸展到非凡之物。”(TB 18)在某种意义上,“有/它给予”代表“事用”。这里事用含有比其通常的“出现”、“发生”或“事件”等更丰富的含义,因而在英文中将其
本真的时间就是四维的(vierdimensional)。(TB 15)
这个阐述非常有趣,但不幸的是,没有多少海德格尔研究者注意到这一点。相反,许多人也许熟悉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的四重世界(Geviert Welt)概念。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世界观。根据这个观点,世界包括四个要素,即众神、天、地和凡人,而他们的相互作用将整个世界带进一个有意义的展现过程。在四者中的每一个都达到自身并在自身中反映他者的意义上,这个世界观叫做镜趣(Spiel-Spiegel)。
正是以这种方式,时间的四维在一个象镜子的境域里相互作用、相互反映。以镜趣为隐喻,如果我们说物体、影象与镜子是三个维度,那么使得镜中见物可能的光则是第四维。正是那光照亮观看过程并将物体、影象和镜子带进游戏。在四者的相互作用中,它们彼此互相反映和展现,从而我们看见镜子中的影象。在这个隐喻中,光不是另外的什么东西,而是事物自身的展现和呈现。因而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所谓时间的第四维度确实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最源初的,而且决定着其他几个维度。这个呈现使得另外三个维度成为可能,“它带出它们各自的呈现,使它们澄明着分开,并因此把它们相互保持在切近处,三维就在这切近处相互临近。”(TB 15)
在此意义上,时间的第四维度就是从现在、过去和未来中呈现的切近(Nähe),此切近统一着时间的三重开展。同时,带近三时的呈现具有拒绝及抑制的特性,因为它通过疏远和分离它们而把未来、过去和现在相互带近。“在本真的时间及其时-空中,曾在即不再现在呈上时,现在的拒绝显现出来。在未来即尚未现在的呈上中,现在的抑制显现出来。拒绝与抑制呈报了诸如在遣送中自我抑制的特点:即自行隐逸。”(TB 22)这样,它通过拒绝它作为现在的到来而保持曾在的敞开,同时通过在临近中抑制现在而保持来自未来的临近的敞开。这是它统一曾在、将在和现在彼此相互达及途径的方式。
德里达是极少数几个在此点上继续海德格尔的讨论的人之一,他把三时的统一解释为游戏自身。他说:“游戏(Zuspiel)也标志、影响、显现着时间三维的统一,这在表明一个第四维:有时间(es gibt Zeit,字面意为‘它给予时间’)的‘给予’属于这种‘四维性’的游戏,属于这种因而是四维的时间自身。”(Derrida 1992, 22)这里,德里达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有时间”概念并认为有/它给予(es gibt)活动于揭示(Entbergen)行动中,在其中,当被隐藏者显示自身或被遮蔽者显现时,它就不再隐逸(retrait)。他认为给予是游戏,而这游戏是一种馈赠游戏。因此时间的第四维度不是一个数字,或一种言说或计数方式,毋宁说它是事物自身的给予。“这个时间的事物自身暗含着四的游戏和馈赠的游戏。”(Derrida 1992, 22)
在德里达看来,这种馈赠式语言不是浅薄的语言堆砌,毋宁说它是扎根于思想自身之中的。他说“馈赠被称作献礼(present),‘给予’也被叫做‘去献礼’、‘予以献礼’(例如,在法语和英语中),这对于我们来说,将不只是一个字句的线索,一种语言机会或游戏(alea)。”(Derrida 1992, 10)在馈赠意义上的献礼(present)一定不是作为此刻的现在(present),后者有别于此刻不再的过去与此刻尚未的将来。而这个献礼言说着呈现,即时间的第四维度。德里达用一种非常老练的方法把馈赠的日常经验带入它与时间的关系中。他说:
赠礼要求一方随后就忘记,同时要求另一方也忘记,完全忘记礼物已经给予,那么礼物,如果有的话,就会消失得了无痕迹。如果时间是年历,一轮或一年,一圈或一转,那么那礼物号召我们撕开时间之圆圈,冲破互换与交互性的循环运动,同时在一个疯狂“时刻”毫无理性地做些什么,在无时之时中没有回报地给出。(Derrida 1997, 144)
赠礼不以互换或交互性为目的,它意味着一种没有回报的给予。从而给予者和接受者都需要去忘记并在心中不留礼物的痕迹。这与以记念为目的的日常的礼物概念是相对的。随着记忆或痕迹的消失,一个人超出了流俗的互换原理,同时打破了时间之环。“无时之时”的一刻就出现于这样一种置时间之环于脑后的给予体验之中,从而在馈赠意义上的呈现就是无时之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无时之时”非常接近于龙清巴的无时之时概念。
另一方面,马里昂在神学语境下发展了作为馈赠的呈现的思想。当谈到作为面包和酒的基督圣餐的呈现时,他说:“首先不是一种特许的时间(即此时此刻的现在)的时间化,而是献礼的时间化,即是馈赠的时间化。圣餐的呈现当然必须由献礼(present)开始方可以理解,而献礼必须首先被理解为一种被给予的赠礼。一个人必须将圣餐呈现的维度与这个赠礼的全部做较量……赠礼的严格必须安排时间性的维度,在此,现在(present)被作为赠礼。”(Marion, 171-2)
在海德格尔自己的术语中,呈现或呈现状态意义上的第四时间表明自己为让呈现(Anwesenlassen)。而且在带入无蔽之中时,“让”显示了它的特性。让呈现即意味着无蔽,意味着带入敞开之中。这个海德格尔式的术语“让”或任其自然(Gelassenheit)接近于龙清巴的术语任其自然(rig-pa cog-gzhag),即事体的绽出强度。(见Guenther 1992, 180, n30)在无蔽中呈现着一种给予,这个给予在让呈现中给予呈现状态。给予的意义因“Es gibt Zeit(有时间)”或“Es gibt Sein(有存在)”而被增强。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不能说“时间是”或“存在是”,而应该说 “有时间”或“有存在”。与英文“有”(there be)的表达不同,“es gibt(有)”在字面上有“它给予”的意思,海德格尔从这里发展了馈赠式语言。
海德格尔进一步区分了两种形式的给予,即遣送(Schicken)和呈上(Reichen)。在“有存在”中,给予表明自己是遣送。遣送是存在的给予。在存在的给予中,它退缩不前,这样的给予叫做遣送。而呈上则是时间的给予:“我们把这种给予本真时间的给予称为澄明着遮蔽着的呈上。只要呈上本身是一种给予,那么一种给予的给予就遮蔽在本真的时间之中。”(TB 16)停留、拒绝或隐逸也属于这呈上。因为现在的拒绝及现在的隐逸活动于曾在与将在之中。在拒绝着的呈上中,“有时间”中的给予敞开了四维领域。在此,四维的本真时间达及了我们。
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解,呈上优先于遣送,因为“存在的遣送就植根于进入时-空之敞开领域中的多重呈现的澄明着遮蔽着的呈上中。”(TB 20)从而我们会认为,时间的四重呈上可能是在“有存在”中给出存在的那个“它”。但海德格尔决不认为时间是给出存在的那个“它”,“因为时间自身依然是一种‘它给予’的赠礼,这种给予保持着那领域,在其中呈现状态得以呈上。”(TB 17)和存在一样,时间依然是一种只能在事用(Ereignis)中被决定的“它”的赠礼。
1936年以后,事用(Ereignis)成为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概念。在他的许多后期著作(其中一些是近来出版的)中,他专注于这一独特的概念。在他的事用概念中,他围绕着“有/它给予(es gibt)”作文字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在后期的思想中,他为这个独特的用语所着迷。他认为它是印欧语言的一个共同特征,尽管在诸如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它”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词语或语音形式存在,但为“它”所意指的东西还是有的。他说:“这个‘它’所意指的范围从无关紧要之事伸展到非凡之物。”(TB 18)在某种意义上,“有/它给予”代表“事用”。这里事用含有比其通常的“出现”、“发生”或“事件”等更丰富的含义,因而在英文中将其
上一篇: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