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林默娘被崇奉为“天妃”,据《天上圣母传》,妈祖叫林默娘,福建湄洲屿人。《天妃经》说妈祖在天尊面前立下十四条誓言:
一者誓救舟船,达于彼岸;二者誓护客商,咸令安乐;三者祛逐邪崇,永得消除;四者荡灭灾屯,家门清静;五者搜捕奸盗,屏迹潜形;六者收斩恶人,诛锄强梗;七者救民护国,民称太平;八者释罪解愆,离诸报对;九者扶持产难,母子安全;十者庇护良民,免遭横逆;十一者卫护法界,风雨顺时;十二者凡有归向,保佑安宁;十三者修学至人,功行果满;十四者求官进职,爵禄亨通;十五者过去超生,九幽息对。
可见修道成仙并不是仅仅为了个人,而是以关怀众生为最高价值目标。妈祖崇拜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道教成仙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绝少排他性,对妇女修道成仙不抱有任何歧视、偏见。不仅不分男女性别、贵贱阶层,而且不分愚智、美丑,司马承祯在《天隐子》里说得好:“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道教认为不是只有所谓“正经”女人精修勤炼就可成仙,就连所谓的下贱女人、妓女也可修道成仙。道教神话传说吕洞宾游化凡间,化度世人,连妓女也要不断用仙诗感化之。《吕纯阳敲爻歌》云:“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只因花酒悟长生,饮酒戴花神鬼哭”。又云:“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觅真人”。又云:“仙花仙酒是仙乡”。明朝妓女卞玉京(卞赛),是位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女才子。书法工小楷,善画兰,兼工侍女及山水,题款署画中人,在画界小有名气。清兵攻入南京后,她归依道门,自号玉京道人,过着清寒寂寞的日子。这要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忠君报国却卖身求荣的所谓仁人君子要高尚的多,有节操的多。还有大名鼎鼎的陈园园,本为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被俘。三桂降清,清兵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度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
道教对弱女子寄予莫大的同情和关怀。如厕神的故事。厕神说的是两个女人不幸悲惨的遭遇,其一是说有一做人家小妾的女子,被正妻嫉妒杀害于茅厕之中。天帝怜悯之,遂命为厕神。其二是说汉高祖刘邦的后妃戚夫人,由于与正妻吕后因太子之争而结仇,刘邦死后,吕后严重惩罚她,作奴尚不解心头之恨,又将其手足斩掉,削光头发,挖掉双眼,熏聋耳朵,灌下哑药,扔进茅厕,称为“人彘”。被活活摧残致死。天帝怜悯之,遂成为神仙。厕神并非主管茅厕之事,而是有先知先觉的能耐,因而道教信徒往往迎祀于家,问休咎祸福,占卜诸事。道教就是这样,更多的是同情、关注现实痛苦、悲惨的一面,想像让其过世后成仙能过上无比的幸福的生活。道教成仙理论往往是对过去苦难的否定,是一大解脱,是人渴望平等、渴望自由、渴望健康长寿的满足、回报。在道教中被逼自杀的女子同样可以成仙。晋代王衍有个女儿字进贤,为悯怀太子妃。洛阳之乱中,被刘曜、石勒所掠,并想霸占为妻子。进贤愤怒地叱骂:‘我皇太子妇、司徒公之女,而胡羌小子敢欲干我乎!”言毕即投河自杀。其婢女六出亦随主投河。这主婢二人均成仙人。
(四):道教注重爱惜人的生命,其戒律保护妇女不受侵犯。
道教的主旨是爱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其戒律告诫人们:人是自我的主宰,遵守道教戒律,积善修行,才能得道长生保命。在尊重人的生命方面,道教首先反对人轻生自杀,应爱惜生命。《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三十九戒说:不得自杀。第四十戒:不得劝人杀。道教反对堕胎,认为胎儿也属人的生命,享有灵性,《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十三戒:不得以药落去子。《老君说百病》:教人堕胎是一病。爱惜人的生命包括反对杀害他人。《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四十二戒说:不得因恨杀人。《妙林经二十七戒》亦有:不得因恨杀人。还有:不得毒畜药人。
道教认为爱惜、尊重人的生命理当包括保护妇女,如《说十戒》中第四戒为: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他妇女。《思微定志经十戒》第二戒:不淫,犯人妇女。《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二戒:不得淫他妇人。第八十戒:不得淫泆他妇,别离夫妻。第一百一十七戒:不得与寡妇亲爱。
道教戒律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戒:一是戒酒;二是戒色。其实这两戒实质上对妇女是起到尊重和保护作用的。因为道教认为纵酒往往容易导致贪色,丧失性情,使得弱女子受到侵害。《妙林经二十七戒》有:不得贪淫好色;不得耽酒迷狂。《受持八戒斋文》有:不得淫欲以为悦。《无上秘要》卷四十九说:勿醉酒淫乱,令三宫(谓三丹田:泥丸、神府、沧海)崩溃。《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二十四戒:不得饮酒食肉。《化胡经十二戒》:戒之不饮酒,常当莫念醉。五声味相和,混沌乱正气。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戒之勿淫泆。阴形相感动,子命为夭折。《修斋求道当奉十戒》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真洁守慎,行无玷污。第六戒者:断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说十戒》第九戒: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受持八戒斋文》第五条:不得醉酒以恣意。《初真五戒》说:不得邪淫。《老君戒经》解释说:戒淫者,非夫妇。如果出家人不妻不娶,那么男女之间就不能相互侵犯。夫妻之间虽然不是犯戒,但无节制也是淫犯,可见道教所说的戒酒戒色,其中心旨意是为了让人们珍惜生命,保持身心健康,其实际后果是使妇女不被冒犯乃至侵犯,以至危及生命。
三: 结 语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XXII在《而已集·小杂感》一文中,鲁迅再次诠释此义:“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这一论断,可以说“一语中的”。显然,他把道教当作是解开全部中国历史之谜的钥匙。这把钥匙的沟槽结构是相当混杂精密的,而这些沟槽的组成怎么也离不开女性。可以说,懂得了中国女人,就懂得中国道教了,换句话说,要想懂得全部中国历史,首先得了解道教与中国女人的关系。日本学者橘朴提出:“要理解中国人,无论如何要首先理解道教。”XXIII东瀛友人确也旁观涤清呢。
中国社会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董仲舒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夫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钢,父为子钢,夫为妻钢”和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行这套“纲常”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这种尊卑有等、唯上是从的社会环境中,男性成为家庭、社会的主宰,妇女所受的排挤、压抑、束缚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以男人为主宰(家长)的社会(家庭)结构里,男人所享的特权是“天经地义”的:他可以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以继承爵位、家产生活无忧;可以妻妾成群、嫖娼狎妓;可以休妻卖妾、卖儿卖女;可以要求妻妾生前守空房,死后守寡保贞节;可以……,多少女人是在冷月孤灯的陪伴下渡过凄楚哀怜的一生的。粱漱溟先生曾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