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教对妇女抱以轻视、漠视、藐视之态度,不给妇女任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追求更高层面的机会。与此不同,道家、道教对妇女的尊崇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彻底落实的。至少修炼成仙的理论和实践告诉广大妇女:她们可以超越男权社会的勾心斗角、耍权弄术、血腥残杀……,她们在精神价值层面上的追求有与男性同等的机会。女子通过得道修炼照样可以成仙启示广大妇女她们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只要自己勤奋努力。女子加入女道士行列并成为领导者则向男权社会作出宣告:妇女有更大的能力贡献于社会。
第一部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写道:“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尘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XXVI道教的成仙境界其实是崇尚超越精神,不但超越精神上的束缚,还要超越生理上的束缚,以达到自主和自由,鼓励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为人们争取更大的精神空间。中国妇女似乎早已领悟到这一要旨,《女仙张丽英石鼓歌一首》可谓是代表:
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来观,民生实苦。哀哉世事!悠悠我意。我意不可辱!王威不可夺余志。有鸾有凤,自歌自舞,凌云历汉,运绝尘罗。世人之子,其如我何?暂来期会,运往即乖。父兮母兮!无伤我怀。
据《云笈七鉴》记载,说作这首诗的女子是位十五岁的少女,名叫张丽英。该女有异于常人之处,面有奇光,不用普通的铜镜,用白绢作的扇子即如同照镜。长沙王吴芮听闻其有异质,领兵来聘娶。张丽英坚决不从,随即上了金精山,在石鼓处取义,并在石鼓上留下此诗。在她看来,作一个有悠悠我意的人,比作世俗王的妻妾要幸福的多。
既然谈到的是中国哲学,自然需要提及佛教。中国化的佛教并没有将儒家的男尊女卑思想吸纳进自家行囊,天台、禅宗、净土、华严等大乘佛教宗派,继承的都是大乘教派重视利他,即利益大众、解脱大众的思想行为,特别强调发菩萨之大慈悲心,认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XXVII,任何人皆与一切众生都有着同体关系,犹如海水之于大海,故鼓励服务众生,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号召尽一切所学,“慈悲救世”、“同登觉岸”,以利众生。因而妇女自然成为关心、救助的对象。
后 记
笔者当时改变发言提要,对重视女性问题研究发出呼吁,在座的唯有西方一位学者起来响应支持我。后来,在午餐会上,一位男性学者对我提出抗议,他说中国女人现在已经不得了了,已经上了头了,再重视她们,还提倡男女平等,岂不是要翻天?!
笔者答曰:“浸淫在男性特权社会里的业已麻木猥琐的中国男人现今有良心的还有多少?!”
注释:
I 牟钟鉴《老子的学说》见《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一九九三年
II 《道德经》六章
III 《道德经》一章
IV 《道德经》五十二章
V 《道德经》四十三章
VI 《道德经》四十章
VII 《道德经》五十八章
VIII 陈鼓应《老庄新论》三联书店 一九八二年
IX 《道德经》六十七章
X 《公羊传·隐公四年》何休注
XI 张伯端《悟真篇》
XII 《抱朴子内篇·黄白》
XIII 《《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 2000年
XIV 《道藏》第19册,第5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XV 《坤元经》
XVI 《中国民间信仰》乌丙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XVII 《美国与美国人》费孝通 三联书店 1985年XVIII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 张继禹主编 华夏出版社1998年
XIX 《道教史》卿希泰 唐大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XX 《旧唐书·玄宗本纪》
XXI 《道教史》卿希泰 唐大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XXII 《而已集·小杂感》
XXIII 转引自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学》
XXIV 《仪礼·丧服·子夏传》
XXV 劭谒《贞女墓》见《全唐诗》卷605-3
XXVI 傅家勤 《中国道教史》
XXVII 《大智度论》卷27。
参考书:
1《云笈七鉴》
2《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
4《道教概说》李养正 中华书局 1989年
5《道教与中国社会》李养正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89年
6《天师道史略》张继禺 华夏出版社 1989年
7《道教与女性》詹石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2次印刷
8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杜维明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1997年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 汤一介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