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性情思想研究(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明配天,悠久无疆。”这是对圣人性情的比喻性描述,像大地一样博厚,像苍天一样高明,像时空一样悠远。以这样博厚高明悠久的性情,照临世界,面对人生,自然是“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因为“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于是《中庸》的作者采取了一种更为贴切的手法来形容,在“诚”贯注之后的性情,所显发出来的创造性: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这是一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天人合一,於穆不已的创生精神。这种精神既来自生生流行的天道感召,也来自“於乎不显”的“文王之德”的人道感召。《中庸》的作者相信,通过“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就可以“为天下国家”之“九经”,由修身为政,治理国家,到拯救天下苍生;另一方面,通过“至诚无息”的追求,还可以“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洋洋乎,发育万物,峻乎极天!”这是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更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这种人与万物的高度的统一与融合,在《中庸》的作者看来,就是人的性情得到了锤炼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由是而得到了最终的实现。 



[①]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07页。

[②] 朱熹撰:《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7页。

[③]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72页。

[④]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29页。

[⑤]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⑥]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⑦]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50页。

[⑧]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8页。

[⑨] 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330页。

[⑩]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8页。

[11] 蒙文通著:《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85页。

[12] 李学勤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年版,第5-6页。

[13] 萧?父著:《吹砂二集》,巴蜀书社1999年1月版,第95页。

[14] 熊十力著:《原儒》(下卷),萧?父、郭齐勇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5页。

[15] 为了节省篇幅,笔者不打算在此详细列出《易传》与《中庸》的相通之处。但是可以抄一段冯友兰先生早在1944年就出版了的《新原道》中的一段相关论述,作为证据,为笔者下面的行文提供支持:“《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中庸》说中,《易传》亦说中。《中庸》注重时中,《易传》亦注重时。不但如此,《中庸》与《易传》中底字句,亦有相同者。如乾‘文言’云:‘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中庸》亦云:‘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文言’云:‘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中庸》亦云:‘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庸》亦云:仲尼‘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这些字句,都是大致相同底。《易传》的作者不只一人,《中庸》的作者亦不只一人,《易传》的作者,也许有些就是《中庸》的作者。至少我们可以说,他们的中间,有密切底关系。”(见冯友兰著:《新原道》,《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9-780页。)

[16] 有人将“天命之谓性”的“命”释为动词,笔者以为不可,与“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两句在句式上相违,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见金景芳、吕绍纲著:《论中庸——兼析朱熹“中庸”说之谬》,《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第43页。)

[17]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18]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7页。

[19] 见金景芳、吕绍纲著:《论中庸——兼析朱熹“中庸”说之谬》,《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第45页。

[20]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21] 《周易正义》(卷七),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76页。

[22] 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托马斯·K·阿博特译,伦敦,朗曼斯、格林图书有限公司,1909年,第227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