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这种结构性的现代文明的根本性危机面前,宋明以来的儒学所提示的“道德理想主义”和肯定现实的“内在超越”意识,究竟“怎样”和“多大程度”地解决现代文明的结构性问题,笔者不能不表示怀疑。正像韦伯早已指出过的那样,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是追求了“工具”特征很强的“责任伦理”,而不是谋求绝对道德价值的“信念伦理”。结果同时具备了:一、科学技术急剧增长的“确保合理性”的长处;二、终究脱离伦理性的“工具文明的支配性”,即“结构上的不合理性”这两种问题。
即使这样,即便可以将这种现代文明的弊病归咎于工具性特征很强的“责任伦理”的过分追求,作为治疗这种“现代文明的不合理性”的对策,能够采用现代新儒家们提出的“儒家式现代化”吗?因追求极端的道德理想价值而被韦伯早已否定过的“基于信念伦理的现代化”果真能与韦伯的想法相反,成为更加实质性的对策吗?对这个问题,笔者不能不三思。
总之,与西方模式不同的儒学模式的现代化是否可能?对这个问题,笔者的看法是:与其对“西欧式”和“儒家式”的现代化作“非此即彼的提案式”的对峙性的“理论钻研”,倒不如致力于实现一种真正现实主义的、东西合璧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努力将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计较性、工具性“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与“人本主义通德性”这一对立的双方合二为一,这才是更加切实的问题。
注释:
1、宋荣培:《儒家传统和中国革命》,汉城(哲学和现实社),1992,页383—384。
2、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编序》,页11,北京,1992。
3、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页3,北京, 1992。
4、同上。
5、Lao Kwok-Keung,"An Interpretation of Virtu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in:Confucianis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y ,S.Krieger/ R.Trauzettel(ed.),Mainz, l991,页216—217。
6、同上书,页215。
7、同上书,页217。
8、 同上。
9、余英时:同上书,页29。
10、同上书,页14。
11、对这个问题参看日籍美国学者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2。
12、杜维明:同上书,页3—4。
13、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页298。
14、Thomas A. Metzger,"Confucian Thought and the Mordern Chinese Quest for Moral Autonomy",in: Silke/Trauzettel(ed.), Confucianis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同上书页Z73。
15、笔者没读到杨国枢的那本书,只参照了墨子刻(T.Metzger)对该书之内容的介绍。请看上书页271-273,以及他对它的注解16,载上书页302-303。
16、墨子刻(Metzger)前书,页272。
17、同上书,页273。
18、对这一点,墨子刻提到门罗(D.Munro)教授的以下两本书:The Concept of Man in Ancient China(1969)与The Concept of Man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7)。参看墨子刻前书页273。
19、参看上书,页273。
20、参看墨子刻前书,页274-276。
21、参看上书,页291。
22、参看上书,页279。
23、参看上书,页286。
24、参看上书,页278。
25、参看上书,页286。
26、参看上书,页288。
27、同上。
28、参看上书,页278。
29、参看上书,页291。
30、参看上书,页299。
31、同上。
32、同上。
33、参看上书,页300。
34、同上。
35、参看上书,页301。
36、参看上书,页300。
37、参看上书,页300一301。
38、参看上书,页289。
39、参看上书,页292。
40、李种守编著:《马克斯·韦伯的学问和思想》,汉城(Hangil Press),1985,页186-190。
41、参看墨子列前书,页29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