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启蒙运动(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姿多彩的内心生活,为了一些与构成现实世界的灵肉统一性毫无关系的意识形态狂想而强求一律。"这种大受吹捧的理性,以及它那些具有普适性、永无谬误……确定的、过于自信的主张,除了是一种 ens rations(实在)、一个被赋予了神圣属性的外强中干的木偶外,还能是什么呢?"惟有历史,尤其是以热情的语言和充沛灵感的想像描述自己世界的诗人,才能提供具体的真理。"人类的知识和幸福的整个宝库,存在于各种形象之中";这就是原始人的语言为何是诗化的和非理性的原因。"诗歌是人类纯朴的语言,园艺比农业更古老,绘画比书写更古老,歌唱比吟诵更古老,格言比理性结论更古老,物物交换比贸易更古老。"创新、天才、直接的表现力、《圣经》或莎士比亚刻划、塑造这个生动鲜活世界的方式,是分析科学无法做到的,它仅能得其皮相而已。
在谴责理性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用分析歪曲了实在的思想家行列中,哈曼位居第一,他的追随者是赫尔德、雅各比和默泽尔,影响后者的是沙夫兹伯里、杨格和柏克的反智主义抨击;他们又在许多地方的浪漫主义作家中引起了反响。这种态度最雄辩的代言人是谢林,本世纪初柏格森使他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活力。他是那些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之父,在他们看来,绵延不绝、不能分析的现实整体,被数学和自然科学那些静态的空间符号曲解了。"分解就是谋杀"这句浪漫主义的宣言,是整个十九世纪一场运动的箴言,而哈曼是这场运动最热忱、最坚定的先驱。科学分析导致冷酷的、违反人性的政治,导致法国原则的桎桔,普鲁士贤明的君主胖特烈大蒂有识而无情,正是用这些原则紧紧捆住了热情而诗意的日耳曼人的血肉之躯。首恶当属伏尔泰,赫尔德称他为"老顽童",他有着一种败坏人类情感的聪明。
卢梭,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对日耳曼这场后来被称为"狂飙突进"的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卢梭对直觉和自然感情的狂热追求,他对文明强迫人们违反其天然的真实目的和需要而履行的人为社会角色的摒弃,他在天性的自我表达同剥夺了人类尊严与自由的社会分化和成规的人为约束--它们在人类天平的一头助长了特权、权力和专横的以强凌弱,在另一头助长了可耻的阿谀奉迎,从而扭曲了全部人类关系--之间所做的对比,都深深吸引着哈曼及其追随者。
但是在他们看来,卢梭走得还不够远。无论如何,卢梭相信某些人人都可理解的永恒真理,因为它们被铭刻在人们的心里,比青铜铭文更持久,因此他承认自然法--一个笼统、冷漠和空洞的抽象概念--的权威。哈曼及其追随者则认为,一切规则或戒律皆不免于消亡,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它们也许是必要的,但是遵循它们,从来成就不了伟业。英国批评家有一正确的见解:创新需要打破常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一切远见卓识,都是因无视专制立法者的规则而获得的。他宣称,规则犹如处女,未遭强暴是不会生儿育女的。自然(天性)能够引发广泛的奇思怪想,把它囚禁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分析哲学的狭隘理性主义范畴之内,不过是一种幼稚的先人之见。自然(天性)是狂放的舞蹈,所谓的实际的人则像是夜游者,他们信心十足并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闭眼不看现实;假如他们看到了现实的真实面目,他们也许就会脱离自己的心思。
语言直接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的历史生活:"每一个法庭,每一所学校,每一种职业,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们吃透这种语言的意义,是怀着一种"情人、朋友和至交"的"热情",而不是用规则、用打不开任何一扇门的空想的万能钥匙。法国的"哲人们"和他们那些英国的追随者告诉我们,人只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然而这是荒谬的。人们追求生活。创造。爱恨,他们吃饭饮酒,祭拜神灵,牺牲自我和理解世界,他们追求这些,是因为他们不能不如此。生活就是行动。就像虔敬派的伟大奠基人--斯彭内尔、弗兰克和本格尔--教导我们的那样,只有深人到自己的内心,经受"认识自我的励炼"的人,才能认识生活。一个人在把自己从无人性的科学思维的窒息性围困中解脱出来之前,他不可能理解自己和别人,或理解我们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哈曼是以杂乱无章和不时闪烁出独到见解的方式讨论问题,他的门徒赫尔德则要建立一种严密的学说体系,来解释人性及人在历史中的经验。他对自然科学深感兴趣,并热情地从中尤其是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发现中获益。他也乐于向法国人表示较多的好感,这是幻想家哈曼不愿意做的。但是赫尔德学说中那些进入了他所激起的各种运动之思想脉络的内容,却是有意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社会学假说相对抗。他认为,不管理解什么事物,都是对其个性和发展过程的理解,这需要一种能力,他称之为对世界观一一某种艺术传统、某种文学、某个社会组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某个历史时期的个人--的感情投入。要想理解个人的行为,我们必须理解社会的"有机"结构,只有以此为根据,才能理解其成员的精神、活动和习惯。和维柯一样,他认为理解一种宗教,或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民族的性格,人们必须"进人"其独特的生活条件:一向在北海波涛中经受风浪打击(他本人在游历西方时便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能够充分理解古老的北方吟唱诗人的歌谣,这是那些从未见过北方水手搏击风浪的人们所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努力进人约旦丘陵上那些原始牧民的经历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圣经》。根据巴黎的品味仲裁者所制定的一套所谓普遍正确的教条主义原理,给各个文化整体的优劣分出三六九等,是既徒劳又盲目的做法。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引力中心,除非我们理解了它,我们是无法知道它的性格或价值的。因此,赫尔德热衷于维护对创造性活动有着独特贡献的原始文化,他喜爱人类精神的几乎每一种表现和充满想像力的作品,而且只为了它们自身的缘故。艺术、道德、习俗、宗教,从悠久传统中成长起来的民族生活,是由过着一种统一的共同生活的整个社会创造的。对共同的经历所做出的形象的集体反应,有其统一的表现形式,在它们之间或内部进行分门别类,完全是后来的时代中愚钝而教条的书呆子对它们的人为歪曲。
一个民族的歌谣、史诗、神话、庙宇和风尚,他们的衣着样式,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其作者是谁?是这个民族本身,是从他们的全部所作所为中流淌出的整个灵魂。最野蛮的行为,莫过于无视或践踏一种文化的遗产。所以赫尔德谴责罗马人摧残土著文明,也谴责教会(尽管事实上他本人是个路德派修士)强迫波罗的海人民皈依教会,强迫他们适应与他们的自然传统格格不人的基督教模式,他还谴责英国的传教士对印度人和亚洲其他居民采取这种做法,由于把外来的社会制度、宗教、教育形式强加于他们,而这些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只会使他们偏离自然的发展,结果使他们精致的本土文化遭到了粗暴的破坏。赫尔德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就像是人类大花园里众多和睦相处的鲜花,能够也应当共存共荣。不过,在他对空洞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猛烈攻击(他也以此谴责法国的哲人们)中,无疑存在着民族主义的种子;它在十九世纪他那些好斗的弟子中间迅速成长壮大。
赫尔德是受着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俄罗斯帝国压迫的各民族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最伟大倡导者,最后也成了奥地利、德国和其他各地的直接的政治民族主义的伟大倡导者。他否定当时在巴黎走红的绝对进步的标准:任何文化都不仅仅是走向另一种文化的工具;每一项人类成就,每一个人类社会,只能根据它自己的内在标准加以判断。尽管他后来试图建立一种历史学说,在这种学说中,他以一种多少有些含糊不清的方式,把全人类描述为正在向着一种共同的人性发展
在谴责理性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用分析歪曲了实在的思想家行列中,哈曼位居第一,他的追随者是赫尔德、雅各比和默泽尔,影响后者的是沙夫兹伯里、杨格和柏克的反智主义抨击;他们又在许多地方的浪漫主义作家中引起了反响。这种态度最雄辩的代言人是谢林,本世纪初柏格森使他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活力。他是那些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之父,在他们看来,绵延不绝、不能分析的现实整体,被数学和自然科学那些静态的空间符号曲解了。"分解就是谋杀"这句浪漫主义的宣言,是整个十九世纪一场运动的箴言,而哈曼是这场运动最热忱、最坚定的先驱。科学分析导致冷酷的、违反人性的政治,导致法国原则的桎桔,普鲁士贤明的君主胖特烈大蒂有识而无情,正是用这些原则紧紧捆住了热情而诗意的日耳曼人的血肉之躯。首恶当属伏尔泰,赫尔德称他为"老顽童",他有着一种败坏人类情感的聪明。
卢梭,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对日耳曼这场后来被称为"狂飙突进"的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卢梭对直觉和自然感情的狂热追求,他对文明强迫人们违反其天然的真实目的和需要而履行的人为社会角色的摒弃,他在天性的自我表达同剥夺了人类尊严与自由的社会分化和成规的人为约束--它们在人类天平的一头助长了特权、权力和专横的以强凌弱,在另一头助长了可耻的阿谀奉迎,从而扭曲了全部人类关系--之间所做的对比,都深深吸引着哈曼及其追随者。
但是在他们看来,卢梭走得还不够远。无论如何,卢梭相信某些人人都可理解的永恒真理,因为它们被铭刻在人们的心里,比青铜铭文更持久,因此他承认自然法--一个笼统、冷漠和空洞的抽象概念--的权威。哈曼及其追随者则认为,一切规则或戒律皆不免于消亡,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它们也许是必要的,但是遵循它们,从来成就不了伟业。英国批评家有一正确的见解:创新需要打破常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一切远见卓识,都是因无视专制立法者的规则而获得的。他宣称,规则犹如处女,未遭强暴是不会生儿育女的。自然(天性)能够引发广泛的奇思怪想,把它囚禁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分析哲学的狭隘理性主义范畴之内,不过是一种幼稚的先人之见。自然(天性)是狂放的舞蹈,所谓的实际的人则像是夜游者,他们信心十足并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闭眼不看现实;假如他们看到了现实的真实面目,他们也许就会脱离自己的心思。
语言直接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的历史生活:"每一个法庭,每一所学校,每一种职业,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们吃透这种语言的意义,是怀着一种"情人、朋友和至交"的"热情",而不是用规则、用打不开任何一扇门的空想的万能钥匙。法国的"哲人们"和他们那些英国的追随者告诉我们,人只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然而这是荒谬的。人们追求生活。创造。爱恨,他们吃饭饮酒,祭拜神灵,牺牲自我和理解世界,他们追求这些,是因为他们不能不如此。生活就是行动。就像虔敬派的伟大奠基人--斯彭内尔、弗兰克和本格尔--教导我们的那样,只有深人到自己的内心,经受"认识自我的励炼"的人,才能认识生活。一个人在把自己从无人性的科学思维的窒息性围困中解脱出来之前,他不可能理解自己和别人,或理解我们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哈曼是以杂乱无章和不时闪烁出独到见解的方式讨论问题,他的门徒赫尔德则要建立一种严密的学说体系,来解释人性及人在历史中的经验。他对自然科学深感兴趣,并热情地从中尤其是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发现中获益。他也乐于向法国人表示较多的好感,这是幻想家哈曼不愿意做的。但是赫尔德学说中那些进入了他所激起的各种运动之思想脉络的内容,却是有意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社会学假说相对抗。他认为,不管理解什么事物,都是对其个性和发展过程的理解,这需要一种能力,他称之为对世界观一一某种艺术传统、某种文学、某个社会组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某个历史时期的个人--的感情投入。要想理解个人的行为,我们必须理解社会的"有机"结构,只有以此为根据,才能理解其成员的精神、活动和习惯。和维柯一样,他认为理解一种宗教,或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民族的性格,人们必须"进人"其独特的生活条件:一向在北海波涛中经受风浪打击(他本人在游历西方时便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能够充分理解古老的北方吟唱诗人的歌谣,这是那些从未见过北方水手搏击风浪的人们所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努力进人约旦丘陵上那些原始牧民的经历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圣经》。根据巴黎的品味仲裁者所制定的一套所谓普遍正确的教条主义原理,给各个文化整体的优劣分出三六九等,是既徒劳又盲目的做法。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引力中心,除非我们理解了它,我们是无法知道它的性格或价值的。因此,赫尔德热衷于维护对创造性活动有着独特贡献的原始文化,他喜爱人类精神的几乎每一种表现和充满想像力的作品,而且只为了它们自身的缘故。艺术、道德、习俗、宗教,从悠久传统中成长起来的民族生活,是由过着一种统一的共同生活的整个社会创造的。对共同的经历所做出的形象的集体反应,有其统一的表现形式,在它们之间或内部进行分门别类,完全是后来的时代中愚钝而教条的书呆子对它们的人为歪曲。
一个民族的歌谣、史诗、神话、庙宇和风尚,他们的衣着样式,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其作者是谁?是这个民族本身,是从他们的全部所作所为中流淌出的整个灵魂。最野蛮的行为,莫过于无视或践踏一种文化的遗产。所以赫尔德谴责罗马人摧残土著文明,也谴责教会(尽管事实上他本人是个路德派修士)强迫波罗的海人民皈依教会,强迫他们适应与他们的自然传统格格不人的基督教模式,他还谴责英国的传教士对印度人和亚洲其他居民采取这种做法,由于把外来的社会制度、宗教、教育形式强加于他们,而这些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只会使他们偏离自然的发展,结果使他们精致的本土文化遭到了粗暴的破坏。赫尔德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就像是人类大花园里众多和睦相处的鲜花,能够也应当共存共荣。不过,在他对空洞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猛烈攻击(他也以此谴责法国的哲人们)中,无疑存在着民族主义的种子;它在十九世纪他那些好斗的弟子中间迅速成长壮大。
赫尔德是受着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俄罗斯帝国压迫的各民族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最伟大倡导者,最后也成了奥地利、德国和其他各地的直接的政治民族主义的伟大倡导者。他否定当时在巴黎走红的绝对进步的标准:任何文化都不仅仅是走向另一种文化的工具;每一项人类成就,每一个人类社会,只能根据它自己的内在标准加以判断。尽管他后来试图建立一种历史学说,在这种学说中,他以一种多少有些含糊不清的方式,把全人类描述为正在向着一种共同的人性发展
上一篇:认识自己才能的性质与限度
下一篇:“道”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