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积淀说”批判(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这个常识遮蔽了人类生活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方面。哲学不是离开生活高高在上的东西,它解释的对象就是这个生活和世界。不过,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本质解释或许是反常识和反直觉的。假定李泽厚所蔑视的语言、符号和象征从明天开始失效,那么堪称人类生活的一切现象都将立刻停止存在;如果我们仍然能够继续存在的话,那也完全是动物的存在;我们就又重新完全彻底地塌陷进了自然系统中:人性不见了。用我们的体力对地球表面的物质进行形态和位置的改变,这对于人类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必须通过这种物质活动才能把人的思想表现在物质当中。但是,意识是主人,物质活动是听命于主人的奴仆。显然,如果不存在意识,物质活动仍然可以存在,不过那就只能是动物的活动了。 
     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对生产劳动的强调和重视,我认为具有政治上的功利主义目的。社会被分为劳心阶级和劳力阶级,为了解放劳力阶级同时也是为了解放全人类,那么强调劳动在历史进步中的惟我独尊的地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人群划分为劳心阶级和劳力阶级,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在人类学上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根本不存在单纯的劳心阶级和劳力阶级。劳心阶级并不是一个保存在瓶子里的大脑,他们也必须进行必要的物质活动;劳力阶级也并不是拉车的牲口,他们的劳动当然是在意识支配下的劳动。但是,在意识和物质当中,最革命的因素当然是意识。只有意识的变化才能使物质世界发生人所希望的变化。物质欲望是背后的动力,但是满足这个欲望的方式,对人类来说,具有最根本的意义。设想这个欲望本身就能够使历史产生并且前进,是颟顸无趣的。因为动物和我们具有同样的欲望,但是它们不拥有我们所有的意识,所以动物和它们的活动就始终处于自然系统的内部。 
     另外,由于有了意识,才有了人的存在;但是意识的产生并不是为了人的存在,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第一,意识的产生和人的产生是同义词,因此意识和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就当然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第二,如果说意识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其他动物都有同样的需求,那么它们也应该有意识;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仅仅就人类内部来说,在西方文明中,工业革命无疑大大方便了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按照同样的逻辑,工业革命也应该发生在地球上的每一种文化中,事实上也不是这样。意识的发生或者起源,也就的人性的发生和起源,我认为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突变,一个纯粹偶然的事件,它没有目的,没有道理。因此,全部的人类历史和人的存在,就这个观点来说,也是无目的的,无理由的。至于意义、目的、价值,全都是发生在意识当中的、纯粹是人造作出来的观念。所谓关于人的终极意义、具有宇宙学普遍意义的一切说法都是人的自我吹嘘。 


     除了维科和他的学生克罗齐之外,几乎全部的哲学家(或许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是个例外),尤其是理性主义传统之内的哲学家,在艺术起源或者审美经验能力的起源这个问题上都犯了许多可笑的错误。真够奇怪的,虽然哲学家们正经地认为艺术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现象,但是这种尊敬超不过对一个高级妓女的尊敬。他们把艺术看作在某种高度文明的土壤上开出的一朵美丽但是多少有点无聊的小花,所以在探讨艺术的起源的时候,他们就把艺术的母亲指为劳动、巫术、图腾崇拜、精力过剩、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等等。我们忘记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艺术能力或者诗性思维或者审美能力不预先存在的话,劳动、巫术、图腾崇拜等等是否可能?——在我看来,维科的观点是对的:艺术是全部人类文明的种子,人类全部的文明形式反倒都是诗性思维的儿女。诗性思维是第一位的,而诗性思维的起源是生物学的。 
     因此,人类对于形式美的理解能力(作为审美能力或者艺术能力或者诗性思维的一个方面)是先天的,它先于人的一切其他能力。比如对于音乐的接受能力,那是幼小儿童就具备的能力,而那么小的孩子的其他能力,比方说,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完善。对于阿拉伯地毯上的花纹、对于建筑的造型以及一切我们称之为形式的东西的接受能力,是完全不需要“积淀”或者“原型”来解释的。当然,这种能力本身足够令人吃惊,却也是真的。 
     被李泽厚用作理论的武器的“实践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实践是一个需要分析的概念,它无疑是意识和活动的统一体。但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版本却把这个既是意识的又是活动的统一体反过来当作纯粹的物质性概念,并把它置于与理论相对的位置上。打个比方,牛耕被看作一种实践方式,但是牛耕是一种观念(使用兽力服务于耕作的目的)和具体的操作结合起来的活动,它当然不是纯粹物质性的活动,它当然包含着理论因素在内,虽然这种理论要比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简单。在实践这个概念中,意识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牛耕的观念能够存在于思想中,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观念,那么牛耕的实践就不可能存在。更武断的是,科学实验也被看作一种与理论相对的物质性活动。在一个外行的眼中,化学家在实验室里的一切活动确实是物质活动;但是化学家本人却知道,他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理论的支配下的活动。如果我们要问实践如何可能,回答是:理论是可能的;如果我们要问理论如何可能,那么,按照的维科的看法,那是诗性思维使理论可能;如果问诗性思维如何可能,答案是:那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结语:如果李泽厚的“积淀说”是成立的,那么他的意思必定是: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结果必定是以身体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积淀应该是可遗传的;但是他在表面上否认这一点,却总是以隐晦的方式承认这一点。这使得他的“积淀说”和容格的“原型论”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区别。 
     李泽厚认为积淀的动力和手段是实践,但是实践必以意识和理论为先决条件,这就意味着意识和理论先于审美能力,而这样就又把审美意识如何产生这问题变为意识如何产生的问题,答案是实践,但是实践本身已经包含了意识——循环论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