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分析与对策思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04-10

(二)概念教学应着眼于整体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学生首先要认识其特殊、具体的形式,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的木质的认识;然后再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和巩固所学概念。但是,对某个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不应只局限在某一节课上,也不应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当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
(三)概念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听及“以练习为主”的方式,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活力。作为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教学,在方式上不能只停留在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让他们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使之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概括、推演等思维活动,探究、发现规律,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提高他们认识数学的水平,从而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四)教师应采取少灌输,多启发的教学方式
    形成概念的要旨,在于使学生彻底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达到此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画、童、看、想、说等动作,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例如:分数意义中的单位“1”这一抽象概念的教学,可先启发引导学生动手把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和1来长的线,分别平均2份和4份,指出每份是它的1/2、1/4;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表象。最后归纳出: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些相同物体组成的整体。如:一块田,一堆苹果,一班学生等。学生借助操作逐步进行感知,抽象出离开了具体事物的单位“1”的概念,并发展了智能。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直观事物、图形的作用,善于运用直观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善于抓住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对学生形成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本文所介绍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实例引入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被证明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我国小数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苏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5月
[2]周佩青.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J].探索共享.2005年6月
[3]孙常青,田亚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甘肃教育.2005年第1期
[4]代立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谈[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