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文化差异角度看日语教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04-23
摘要:中日两国有不同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生括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这些文化渗透在语言之中,使民族语言之间也存在差异。可以说离开日本文化而孤立地学习日本语言是很难准确掌握该语言的。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中日文化;日语教学
一、中日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由于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
“伴随意义”这一提法最早始于廖东平同志于1982年的“模糊限制词和语意限制”一文,指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具有不同的感情评价意义和文化历史联想。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指代意义相同,但文化伴随意义不同的词例在中日语言中有许多。比如:“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在日语中,相当“你”的“贵方”,只能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或恋爱中的少男少女的相互称呼。在语言运用中,尤其在口语中,日本人一般很少用它来指代第二人称,通常采用“姓+敬称”、“姓+职务”、或是通过使用敬语而省略人称代词的方式来表示汉语中的“你”的意思的。
2.因套用本民族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导致的文化差异
在各民族的社会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认知方式也不同,从而产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由于中国属于大陆文化,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状或样子却是各不一样的。如: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小圆硬块儿中国人称之为“鸭眼” 日本人则称之为“鱼目”,这大概是因为大陆文化以农牧为主,而海洋文化接触鱼较多的缘故吧。
3.由于体态语言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的以手势、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加强说话语气或表达某种意思的特种语言。中日两国虽同属东方文化,但依然有许多万不相同的体态语言。如:中国人见面握手表示问候,而日本人则避免身体部位的直接接触,习惯以鞠躬致意。鞠躬虽是中国的老礼,且传于日本,但中国现在非但很少有人行此礼,而且将大幅度地鞠躬视为卑躬屈膝。
二、日语教学引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1.日语教学现状要求引入文化因素
长期以来,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用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有时还把它用到会话课当中。认为只要基本功扎实,口语流利,就能进行很好地语言交流,却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有些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却未能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产生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够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的很严谨,像教科书上一样完整,然而说不出感情、味道来。还有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一无所知,很难相处和交往。这都说明了我国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间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
2.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卡西尔说过:人是文化动物。这个论断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找到了根据。语言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惯性思维方式,表现出该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在未获得对该民族最基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之前,想要正确使用和把握该民族的语言,运用这一载体表达自己的思维,并使对方顺利接受,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日本语言是日本文化的一种外在反映,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日本文化汲取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精华,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人特点。但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毕竟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正是日本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决定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孕育了日本文化,造就了彬彬有理、精明自信、慎重尽职并善于察言观色的日本人。
日本文化表现出的特征之一是讲究“间”,即指日本人在实际生活中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适当的“距离”;特征之二是讲究“和”,即指在“间”的基础上达到一切事物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精神上所追求的理想。实际上,“间”与“和”就是要调整好一种平稳、安定的社会关系,例如:日本人语言表达上出于礼貌,一般不直接拒绝别人,尽量迁就对方的观点,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而要真正不同意,也多采用非常委婉的语气、含糊不清的方式,不正面拒绝,尽量不给对方难堪,等等。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日本文化的特征,了解日本语言与其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与中国文化不同之处,做到认真细致地分析、总结,并正确应用于语言表达之中,外语教学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在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景的教学原则
为了重视文化背景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或讲授方法上,都要贯彻语言和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中日文化;日语教学
一、中日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由于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
“伴随意义”这一提法最早始于廖东平同志于1982年的“模糊限制词和语意限制”一文,指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具有不同的感情评价意义和文化历史联想。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指代意义相同,但文化伴随意义不同的词例在中日语言中有许多。比如:“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在日语中,相当“你”的“贵方”,只能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或恋爱中的少男少女的相互称呼。在语言运用中,尤其在口语中,日本人一般很少用它来指代第二人称,通常采用“姓+敬称”、“姓+职务”、或是通过使用敬语而省略人称代词的方式来表示汉语中的“你”的意思的。
2.因套用本民族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导致的文化差异
在各民族的社会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认知方式也不同,从而产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由于中国属于大陆文化,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状或样子却是各不一样的。如: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小圆硬块儿中国人称之为“鸭眼” 日本人则称之为“鱼目”,这大概是因为大陆文化以农牧为主,而海洋文化接触鱼较多的缘故吧。
3.由于体态语言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的以手势、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加强说话语气或表达某种意思的特种语言。中日两国虽同属东方文化,但依然有许多万不相同的体态语言。如:中国人见面握手表示问候,而日本人则避免身体部位的直接接触,习惯以鞠躬致意。鞠躬虽是中国的老礼,且传于日本,但中国现在非但很少有人行此礼,而且将大幅度地鞠躬视为卑躬屈膝。
二、日语教学引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1.日语教学现状要求引入文化因素
长期以来,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用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有时还把它用到会话课当中。认为只要基本功扎实,口语流利,就能进行很好地语言交流,却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有些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却未能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产生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够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的很严谨,像教科书上一样完整,然而说不出感情、味道来。还有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一无所知,很难相处和交往。这都说明了我国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间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
2.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卡西尔说过:人是文化动物。这个论断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找到了根据。语言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惯性思维方式,表现出该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在未获得对该民族最基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之前,想要正确使用和把握该民族的语言,运用这一载体表达自己的思维,并使对方顺利接受,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日本语言是日本文化的一种外在反映,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日本文化汲取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精华,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人特点。但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毕竟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正是日本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决定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孕育了日本文化,造就了彬彬有理、精明自信、慎重尽职并善于察言观色的日本人。
日本文化表现出的特征之一是讲究“间”,即指日本人在实际生活中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适当的“距离”;特征之二是讲究“和”,即指在“间”的基础上达到一切事物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精神上所追求的理想。实际上,“间”与“和”就是要调整好一种平稳、安定的社会关系,例如:日本人语言表达上出于礼貌,一般不直接拒绝别人,尽量迁就对方的观点,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而要真正不同意,也多采用非常委婉的语气、含糊不清的方式,不正面拒绝,尽量不给对方难堪,等等。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日本文化的特征,了解日本语言与其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与中国文化不同之处,做到认真细致地分析、总结,并正确应用于语言表达之中,外语教学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在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景的教学原则
为了重视文化背景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或讲授方法上,都要贯彻语言和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上一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财经类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