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触摸语文的本真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如何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里,利用文本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徜徉于文本的意境,飞跃于语言的灵魂,思考于情感的绿洲,在文本阅读中感知,在文本阅读中积累,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必然要肩负的使命。
    文本阅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要解决的还是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
    一、读什么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与文本对话,如同庖丁解牛,切口的选择十分关键。笔者认为,文本阅读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要么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要么标识文章的行文线索,要么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要么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读文章的题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余秋雨的《信客》。我们从题目“信”入手,就不难感知文中的“信客”一语双关。一方面,信客一支笔杆,一趟奔波,一声口信,在孤独与寂寞中传递着他人的幽怨与牵挂,是一名让人放心的信息的传送者;另一方面,信客挑着一担担的眼泪,踏破一季季的风尘,擎着悲苦,饮尽风霜,看透繁华,望穿哀怨,把“信”送到千家万户,是一名让人赏心的诚信的播种者,他的确也教会了人们如何写一个大写的“人”字。解读题目,一下子让我们对作者笔下的信客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也就不言自明了。
    2.读字词
    文本阅读,关键字词不可忽视。关键字词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阅读若能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层层推进,不仅对理解文章、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开掘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品位极高。究竟高在哪里?着一“见”字,意蕴全出。因为“见”是无意的,彼此之间,本自无心,不期而遇,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若换了其他的字眼,比如“望”,就逊色多了,因为“望”隐含了诗人有意寻觅的动机。有了动机,潇洒、自由就大打折扣了。
    3.读句子
    文章中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筋脉、文章的灵魂。从这些句子入手阅读文本,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达到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获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总起句入手。有的文章,开头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总起句。这是我们对话切入的最佳点,因为这类句子或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或提示概括,点明中心。如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文章开头写道:“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个开头很有特点,它不是直接写人,也不是写事,而是作者对梁思成和他的事业发表的一番感慨:梁思成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2)从中心句入手。文章中有一些揭示中心的句子,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这些句子语言隽永,含义深刻,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景色的美好,居然使得追求世俗名利的人,心灵沉静下来,忘却世俗社会的牵挂,沉醉到大自然之中。若理解了这个中心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得多了。
    (3)从抒情句入手。抒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抒情句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走进抒情句也就走进了文章(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刘亮程的《走向虫子》。“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切入文章进行对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第四次犯错误之后,人终于在蚂蚁面前认输而发出的自嘲。)这一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自贬,不是自卑、自轻自贱,因为这是虚拟的,就这一点而言,人是不如蚂蚁的。但是,这是撇开了人的其他方面的优越性而言的。正因为这样,这里的自贬只是一种幽默,一种故意留下漏洞的、片面的智慧,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不是理性的结论。但这里有着情和智的交融,同时也表现了作家胸怀的宽广。)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么说?这样的切入,由浅入深,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4)从总括句入手。许多文章在结尾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引领之言、结穴之语,或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或首尾呼应,突出中心。如高建群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结尾写道:“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这是总结全文的句子,是文章的总纲。说落日是悲剧,因为它有瞬间的、震撼心灵的辉煌的美;而这种美消失得又如此平静、安谧,这就是庄严、神圣。由此“纲”入手,纵览全文,可“纲举目张”。
    4.读重点段
    重点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从重点段入手,反复品味,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但能明了作者的意图,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而且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读者和作者情感的交融。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这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点题之笔。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感到了自豪。一个人,肉体上被摧残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精神上却刚毅勇猛,大义凛然。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他还能如此地乐观和冷峻,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5.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和感人之处,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细节描写不仅能体现作品艺术的真实,而且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作品主题。从文本的细节切入,可以有“以一当十”的功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写道:“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从韩麦尔先生的“呆”“靠”“做手势”的神态可以看出,他因亡国而痛苦的心情是多么强烈而逼真呀!他没勇气说“散学了”几个字,因为这几个字说出,意味着与祖国语告别,他也没勇气再看看自己的学生和那些听课的镇上人,因为他们从此就要遭受亡国之苦了。他痛苦极了,只能以一个无力的、不情愿的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这个细节,真实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6.读空白
    “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的想象的艺术空间。发现了创作空白,就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地苍茫,乍一看,空无一物,了无生命的痕迹。但最后一句,恰恰是生命的发现,生活的悠然自得。这不仅是牛羊生活的自在,而且是与牛羊联系在一起的牧人生活的惬意。生命宁静地存在着,只是被遮蔽了,这种遮蔽,正说明草原之美。这时才发现,这是一个赞美自己家园的草原人,唱出的一首草原赞歌,漫不经心而又发自内心。诗歌的这种空白,确实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奇效。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的特点,潜心阅读,或分析文章,使学生读文悟道而有所知;或借助创设,使学生入境激情而有所感;或剖析人物,使学生由情导理而有所悟……让学生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才会使语文教学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优化结合。
    二、怎么读
    新课标规定:“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怎么读?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他说,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么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茅盾也说读书一要领略大意,二要体会要旨,三要咀嚼牢记。作家孙绍振在《读书的三种姿势》一文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回答。他说,读书有三种姿势:一种是躺着读,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一种是坐着读,以求知的态度认真钻研;一种是站着读,主动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贾平凹同样也谈到了“三遍读书法”,即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研究。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读书的三种方法,即略读、精读和细读。
    1.略读
    略读,就是粗略快速地阅读全文,包括文体、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略读虽不免“粗疏”,但决不是粗枝大叶地、一般地浏览,而是有目的地把握“全局”。对全文作一鸟瞰式的俯视,能提纲挈领地抓住全文关键的问题,为进一步精读做好准备。鲁迅在《读书的方法》一文中讲道:“我以为并非万能的我们,也还不如仍是竭力捉住要点,而忘掉了枝叶之点的好。”这是对略读精要的诠释,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叫“抓大放小”。
    略读的一个着眼点是抓线索。或时间或空间或事物,都可作为线索,抓住它,就等于开启了阅读文本的大门。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四处写到父亲的背影,抓住这些描写背影的句子,进行反复琢磨,就可知“点背影、绘背影、现背影、望背影”的写作思路。“背影”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不过,抓线索还是比较表面的,进一步的功夫则是理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真谛。叶圣陶先生还说,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会一辈子受用不尽。可见,文本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多么重要。理思路可以通过品析关键词、分析层次、概括段意、揣摩表现手法等手段,找到隐藏其间的作者的思想脉络。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读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思路。思路在哪里?在情趣变化的层次上。文章在五个层次上写出作者情趣的变化,由“清塘无荷——不满失落”到“投入莲子----殷切期待”,再由“出来奇迹—微有希望”到“叶片扩张——大快人意”,最后由感而发,感慨天地间生命力量的强大。理清了这个思路,文章理解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至于思路的外在体现,就是分段。略读,也可从分段入手。分段就是为了分出条理。如何分段,夏丐尊和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应当把关于各个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读,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长有短,视人而不同,但大体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这里的着眼点虽在于写,但也通于读,即读也需要掌握分段的依据和原则。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