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创新路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阅读不仅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而且也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很多有识之士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出诸如精读、泛读、细读等读书方法。然而,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捷径呢?笔者认为巧立“文眼”,对提高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本文拟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
    一、从文章的题目选“文眼”
    题目一般是文章的“窗口”,它与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休戚相关的。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不但要求学生明白其意思,而且,要依题目的初步感知,设想一下作者可能写哪些相关的人或事。笔者认为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去探求。
    (1)辨别其属性。看题目是以物为题,或是以时间地点的名称为题,还是以文章最突出的地方等为题。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看题目很显然是以地点为题的,学习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围绕着:长沙里著名的景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作者立足点是什么等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竞相作答,气氛十分热烈。然后,我指派小组代表发言,很多代表发言都能切中要害,如有的同学说,长沙景点有湘江、橘子洲等。有的说,作者以“看”和“忆”统领全文,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由山上写到江中、写到天空、再写到水底,由眼前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忆”概括了战斗生活的经历,由实到虚,表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感受等。有的更是有独到见解,把作者思路概括为四幅图: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对题目进行假想。看到题目,可以对题目设想一下,文章可能会写哪些内容?会怎样去写?如《小石潭记》,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指导学生进行如下的假想:①《小石潭记》到底记了些什么?②小石潭的景物为什么值得作者去写作?③看题目“小石潭”三字后设想一下石头有多少种?什么样子?那潭水清不清?深度怎样?④“石潭”前面又加一个“小”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境?文章是按一般游记体裁的格式去写的吗?⑤设想你就是和柳宗元同游的一员,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游览中你和柳宗元说了些什么?等等。为下一步学习小石潭中的石头、潭水、游鱼、树木、藤蔓等,作了一个全面的推理,为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3)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判断。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范进中举》最为典型,对于范进来说,中举前,生活贫困,无人怜惜;中举后,喜极而疯。对胡屠户而言,中举前可以任意辱骂范进,骂他是“现世宝”;中举后,称范进是“天上的星宿”。而众乡邻呢?中举前,家里断粮无人过问;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斗米来的。可见,全文紧紧围绕“中举”二字进行对比描述,刻画了范进热衷科举的形象,鞭挞了胡屠户、众乡邻那种趋炎附势、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
    二、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寻找“文眼”
    文章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首,有时在段的中间或文章的中间,有时在段后或篇末卒章显志。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口技》,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是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默读都可以,在熟悉课文后,让学生去找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学生很快就举手抢答了:“京中有善口技者。”继而我乘势启发学生:中心句既然已经找出,那么到底哪一个字又是中心句的重中之重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善”字。接下去,我启发学生:课文如何去写“善”呢?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大讨论。经过小组代表发言,畅谈他们选择“善”的种种理由。最后明确: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就写了道具、场景以及布置的简单,还有观众的极大热情,从侧面烘托了“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又由醒到睡和那失火救火的过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表演过程中的如何“善”。第三部分再次写了道具的简单,来印证表演口技技艺的“善”,结尾呼应“善”。本文以“善”字而起,中间着力渲染刻画如何的“善”,结尾呼应“善”,结构十分严谨和完整。“善”字一线贯之,不愧为文中的“眼睛”。
    三、从文章的线索中寻找“文眼”
    有的文章行文时有一条线索贯通而下,文章靠线索发展而展开,从而构建文章的骨架。线索有时又分感情线索、叙事线索等。茅盾的作品《白杨礼赞》,它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的第二篇散文,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漫游西北高原,去尽情地领略白杨树的风姿。然后,提问学生:文章中哪些语句直接点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找出了相关的语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这些语句都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本文是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来组织文章的。又如,《背影》是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就是文章的线索,全篇都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背影”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开篇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一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