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言语与精神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定位为“习作教学”,初中阶段则称为“作文教学”。这样的课程定位,决定了习作教学有其自身的本质属性。然而,在理论界和不少一线教师心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共识:儿童不会写作,教写作或者训练写作,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教师在强势推进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落入了权威和技术主义的窠臼:无视儿童的言语特征,漠视儿童的言语诉求,轻视儿童鲜活动感的生活体验,将习作教学异化为习作制造。这是对习作教学的误解和扭曲。“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的本质属性是儿童写作,是儿童言语和精神的同构与共生——以童年生活为广阔背景,以儿童文化为丰富源泉,以儿童言语交往为动力,以孕育一颗饱满“文心”为出发点和归宿。
    童化作文:一种基于儿童文化的习作生活
    在儿童文化中,童话、游戏、活动缺一不可,这是“童”之为“童”的基本特征。习作教学要走向儿童,就无法绕过这三座桥梁。儿童写作要名副其实,就必须营建适合儿童言语生命的三种教学生活。
    1.童话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话对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对父母和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童话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契合的,我们应当为儿童多提供一些接触童话的机会。”这几句话道出了儿童、童话、教育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教育要走向儿童,童话是一座理想的桥梁。习作教学要抵达儿童的精神世界,就要在其间构建一种童话生活。如果将童话的精神和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它的内在品质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的姿态,激活了儿童灵动的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童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儿童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2.游戏生活
    著名教育专家边霞说:“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意味着‘玩’,甚至也并不仅仅是儿童用以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习作教学要适合儿童,就应当保持一种游戏状态。首先,游戏精神与儿童的写作方式原本一脉相承。游戏是儿童创造、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更是儿童深入骨髓的一种精神。儿童的写作无不是这种自由、创造精神的体现。其次,游戏内容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游戏是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它饱含儿童快乐的情感,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这样说,游戏的精神与儿童写作的内涵相互包容,游戏的内容与“童化作文”的外延相互交叉。
    3.活动生活
    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不发达或不成熟,相应地,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们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动’的确是儿童的本性。如果将这种活动能力旺盛的、冲动力丰富的,而且是快乐的、美好的、幻想的、生机勃勃的、心胸坦率的儿童时代,按照‘大人’的模式加以规范的话,那么孩子就不成为完全的孩子。”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童化作文”教学就是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的翅膀。
    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