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三、调好角度去观课
这里所说的“角度”,是指观课的出发点、聚焦点。据了解,不少青年教师去观课,其角度不够恰当,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为此,笔者主张:以平静的心态、审视的眼睛、充实的头脑和调好的角度去观课,力求不看热闹,要看门道。针对当前公开课和观课议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语文因素。所谓“语文因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看一堂语文课,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这样的语文因素,有多少这样的语文因素,进而思考这些语文因素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的。下面以《笋芽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哪种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课例一】
师:(板书课题:笋芽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一起读!(生齐读)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满怀激情地)笋芽儿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是那么可爱。多么可爱的笋芽儿,多么娇嫩的笋芽儿!我们带上“可爱”的感情一起读!(生齐读)
师:笋芽儿,多么可爱的样子,多么亲切的名字!让我们带上“亲切”的感情再读!(生齐读)
师:课文围绕着这个可爱、娇小的“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童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吧!
【课例二】
师:(板书:“笋”和“芽”)“笋”是个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生一边说着笔画,一边用小手书空)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题目?(生按照标注的拼音读)
师:(在黑板上加“儿”,成“笋芽儿”)现在加上了“儿”字,谁再读一读?(生读)
师:你看,有这个“儿”字与没有这个“儿”字,读起来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儿”字,读起来很难听,很生硬。有了“儿”字,读起来就像妈妈呼喊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有“儿”字,就觉得“笋芽儿”很娇小。
师:你看,这个“儿”字多重要呀!我们一起亲切地读读这个题目吧!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课文围绕着“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如果从寻找语文因素的角度来看,课例一没有多少语文因素,不客气地说,它是披着语文的外衣,没干多少语文的事。教师只是通过一次次外力煽情,强加于学生,使其读出了“笋芽儿”的语气,学生并没有内化理解,没有收获到什么。课例二,则语文因素显而易见,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指导“笋”字的书写(书空);二是让学生读准注音的“笋、芽”字音,也为读好儿化音作铺垫;三是在比较朗读中,初步感知到儿化在表达上的作用;四是在朗读中理解了“笋芽儿”的意思和体会到所表达的感情,即感情亲切、样子娇小;五是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学生的所获所得不是教师灌输的、强加的,是他们在巧妙的比较中自悟自得的。这就使我们看到了两个课例在教学理念、方法、经验、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二是聚焦学生表现。特级教师贾志敏讲过一个观课“看学生,不看教师”的事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们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对着学生,静静地观看学生上课。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反思,因为不少青年教师观课与其相反,其角度常常错位,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是看教师课堂上的“表演”。加之当下有些公开课,其教学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沉思默想,而是把课堂搞得很“热闹”,教师过于强势、抢眼,让学生当配角,这就使得观课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了观察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样观课就难以全面、正确地做出评判。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施展才能的天地,学生是红花,教师是绿叶,不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在观课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过于强势、抢眼的教师“风采”、教学“艺术”所迷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学生那里,看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然后通过学生的表现思考“为什么”,即教师是用了怎样的教法使其这样的。这种“看学生,不看教师”的观课角度实际是在“看门道,不看热闹”,能使我们学到“真经”。不然,有可能会被那种把课堂当纸,以学生为笔,用教材做墨,尽情挥洒着教师“风采”、教学“艺术”的教学所迷惑,甚至还会误认为那是一种教学风格。
三是聚焦目标达成。语文是一门课程,它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即学习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达标。所以,看教学目标是如何体现、落实的,也是评价一堂课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由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很“吃功夫”的问题,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所以表现出来的情形就大相径庭了。如,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处处刨坑处处坑的有之;目标不准确,南辕北辙、随心所欲的有之;目标不落实,只管“教过”不管“教会”,教学走教案、走过场的有之;当然也有目标明确,真正达标、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凡此种种,需要观课者在自身比较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去把脉、评判。
如,识字教学,我们要看是平均用力、泛泛而教,还是音、形、义有所侧重地教。有的字问题出在字音上,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强调;有的字问题出在字形上,或笔画、部件,或结构、笔顺,看教师是否给予点拨;有的字问题出在字义上,看教师是否着力引导等,并且还要看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是否真正解决、落到实处。也就是不仅看其“教过”,关键是看其是否“教对、教会、教好”。总之,观课角度是当下观课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角度不当,会迷失思考的方向,做出误判,导致误学。
这里所说的“角度”,是指观课的出发点、聚焦点。据了解,不少青年教师去观课,其角度不够恰当,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为此,笔者主张:以平静的心态、审视的眼睛、充实的头脑和调好的角度去观课,力求不看热闹,要看门道。针对当前公开课和观课议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语文因素。所谓“语文因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看一堂语文课,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这样的语文因素,有多少这样的语文因素,进而思考这些语文因素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的。下面以《笋芽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哪种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课例一】
师:(板书课题:笋芽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一起读!(生齐读)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满怀激情地)笋芽儿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是那么可爱。多么可爱的笋芽儿,多么娇嫩的笋芽儿!我们带上“可爱”的感情一起读!(生齐读)
师:笋芽儿,多么可爱的样子,多么亲切的名字!让我们带上“亲切”的感情再读!(生齐读)
师:课文围绕着这个可爱、娇小的“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童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吧!
【课例二】
师:(板书:“笋”和“芽”)“笋”是个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生一边说着笔画,一边用小手书空)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题目?(生按照标注的拼音读)
师:(在黑板上加“儿”,成“笋芽儿”)现在加上了“儿”字,谁再读一读?(生读)
师:你看,有这个“儿”字与没有这个“儿”字,读起来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儿”字,读起来很难听,很生硬。有了“儿”字,读起来就像妈妈呼喊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有“儿”字,就觉得“笋芽儿”很娇小。
师:你看,这个“儿”字多重要呀!我们一起亲切地读读这个题目吧!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课文围绕着“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如果从寻找语文因素的角度来看,课例一没有多少语文因素,不客气地说,它是披着语文的外衣,没干多少语文的事。教师只是通过一次次外力煽情,强加于学生,使其读出了“笋芽儿”的语气,学生并没有内化理解,没有收获到什么。课例二,则语文因素显而易见,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指导“笋”字的书写(书空);二是让学生读准注音的“笋、芽”字音,也为读好儿化音作铺垫;三是在比较朗读中,初步感知到儿化在表达上的作用;四是在朗读中理解了“笋芽儿”的意思和体会到所表达的感情,即感情亲切、样子娇小;五是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学生的所获所得不是教师灌输的、强加的,是他们在巧妙的比较中自悟自得的。这就使我们看到了两个课例在教学理念、方法、经验、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二是聚焦学生表现。特级教师贾志敏讲过一个观课“看学生,不看教师”的事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们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对着学生,静静地观看学生上课。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反思,因为不少青年教师观课与其相反,其角度常常错位,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是看教师课堂上的“表演”。加之当下有些公开课,其教学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沉思默想,而是把课堂搞得很“热闹”,教师过于强势、抢眼,让学生当配角,这就使得观课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了观察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样观课就难以全面、正确地做出评判。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施展才能的天地,学生是红花,教师是绿叶,不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在观课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过于强势、抢眼的教师“风采”、教学“艺术”所迷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学生那里,看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然后通过学生的表现思考“为什么”,即教师是用了怎样的教法使其这样的。这种“看学生,不看教师”的观课角度实际是在“看门道,不看热闹”,能使我们学到“真经”。不然,有可能会被那种把课堂当纸,以学生为笔,用教材做墨,尽情挥洒着教师“风采”、教学“艺术”的教学所迷惑,甚至还会误认为那是一种教学风格。
三是聚焦目标达成。语文是一门课程,它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即学习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达标。所以,看教学目标是如何体现、落实的,也是评价一堂课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由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很“吃功夫”的问题,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所以表现出来的情形就大相径庭了。如,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处处刨坑处处坑的有之;目标不准确,南辕北辙、随心所欲的有之;目标不落实,只管“教过”不管“教会”,教学走教案、走过场的有之;当然也有目标明确,真正达标、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凡此种种,需要观课者在自身比较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去把脉、评判。
如,识字教学,我们要看是平均用力、泛泛而教,还是音、形、义有所侧重地教。有的字问题出在字音上,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强调;有的字问题出在字形上,或笔画、部件,或结构、笔顺,看教师是否给予点拨;有的字问题出在字义上,看教师是否着力引导等,并且还要看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是否真正解决、落到实处。也就是不仅看其“教过”,关键是看其是否“教对、教会、教好”。总之,观课角度是当下观课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角度不当,会迷失思考的方向,做出误判,导致误学。
上一篇: 高年级识字教学的创新途径
下一篇: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读书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