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联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它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走的是一条阅读、感受、积累、思考、顿悟、运用的科学语文学习之路。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金圣叹批注《水浒》,其成就令人瞩目;毛泽东读史,写读书笔记数万字,闪烁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的光辉;钱钟书的《管锥编》,其真知灼见、文化机智,使人倾倒。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做了有益的尝试: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强化好四个结合。
一、与生活结合
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在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紧紧扣住生活这根弦,让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拨动语文学习的琴弦,奏出美丽动听的乐音。
学习《荷塘月色》,学生被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所吸引,为荷花、荷叶、荷波所倾倒,为荷香月色所陶醉。同时也有一位学生对课文中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产生疑问。我们就引导他走向月下的荷塘去寻找答案。这位学生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探幽,写下了一篇美丽的读书笔记:
蝉在月夜会鸣叫吗?这是朱自清的疏忽,还是我们对生活缺少留心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到我家附近的荷塘去寻找答案。当晚,在美丽的荷塘我享受了无边的荷香月色,深感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同时也着实听到了蝉的叫声。由此我联想到了辛弃疾的“清风半夜鸣蝉”、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等名句。深深感受大师们的阅历的丰富,治学的严谨,我们这些后生小辈的肤浅。
二、与课外阅读结合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而名著作为整本的书,常常有着一般文章所没有的深厚内涵和复杂结构,需要学生调动各种阅读技能和知识积累,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培根)西方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才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但知识不可能凭空得到,习惯也不能凭空养感,必须有所凭借,“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叶圣陶)从内容上来讲,课外读物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一有闲暇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课外阅读时教师一般只做简单的指点,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摸索方法,总结规律,所以对学生个人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往这个方向走,读书笔记的撰写当然也要往这个方向引。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笔记中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丰富读书笔记的内容,滚动语文知识的雪球,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博,越来越深厚。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东周列国志》
就写出了这样的读书笔记:
课文中缪贤说:“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缪贤犯了什么罪呢?我在《东周列国志》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深得赵王宠爱的缪贤,有一天,见“一外客以白璧求售。缪贤爱其玉色光润无瑕,以五百金得之。以示玉工,玉工大惊曰:‘此真和氏璧也!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疑张仪偷盗,捶之关死。张仪以此入秦。后昭阳悬赏千金,求购此璧。盗者不敢出献,竟不可得。今日无意落入君手。此乃无价之宝,须什袭珍藏,不可轻示于人。’缪贤曰:‘良玉何为无价?’玉工曰:‘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日则暖,可以代炉;夏日则凉,百步之内,蚊蚋不入。由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缪贤试之,果然。乃制为宝椟,藏于内笥。早有人报之赵王曰‘缪侍中得和氏璧。’赵王问缪贤取之。贤爱璧不即献。赵王怒。因出猎之便,突入其家搜其室。得宝椟,收之以去。缪贤恐赵王治罪诛之,欲出走。”原来缪贤所犯的是得玉隐藏不报之罪,想逃亡到燕国去。于是与蔺相如商量,蔺相如以精辟的分析,深刻的道理,阻止了缪贤的叛逃,成就了缪贤。缪贤因璧而识相如,赵王由璧而得贤臣。一段佳话,一篇佳文。
学习《守财奴》引导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就能完整地把握老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性格,以及其吝啬、专制程度随着占有欲而与日俱增的发展过程,看到资产阶级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血淋淋的事实。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了。”读书笔记与课外阅读结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提高了理性的思维能力。
一、与生活结合
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在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紧紧扣住生活这根弦,让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拨动语文学习的琴弦,奏出美丽动听的乐音。
学习《荷塘月色》,学生被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所吸引,为荷花、荷叶、荷波所倾倒,为荷香月色所陶醉。同时也有一位学生对课文中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产生疑问。我们就引导他走向月下的荷塘去寻找答案。这位学生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探幽,写下了一篇美丽的读书笔记:
蝉在月夜会鸣叫吗?这是朱自清的疏忽,还是我们对生活缺少留心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到我家附近的荷塘去寻找答案。当晚,在美丽的荷塘我享受了无边的荷香月色,深感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同时也着实听到了蝉的叫声。由此我联想到了辛弃疾的“清风半夜鸣蝉”、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等名句。深深感受大师们的阅历的丰富,治学的严谨,我们这些后生小辈的肤浅。
二、与课外阅读结合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而名著作为整本的书,常常有着一般文章所没有的深厚内涵和复杂结构,需要学生调动各种阅读技能和知识积累,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培根)西方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才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但知识不可能凭空得到,习惯也不能凭空养感,必须有所凭借,“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叶圣陶)从内容上来讲,课外读物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一有闲暇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课外阅读时教师一般只做简单的指点,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摸索方法,总结规律,所以对学生个人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往这个方向走,读书笔记的撰写当然也要往这个方向引。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笔记中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丰富读书笔记的内容,滚动语文知识的雪球,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博,越来越深厚。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东周列国志》
就写出了这样的读书笔记:
课文中缪贤说:“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缪贤犯了什么罪呢?我在《东周列国志》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深得赵王宠爱的缪贤,有一天,见“一外客以白璧求售。缪贤爱其玉色光润无瑕,以五百金得之。以示玉工,玉工大惊曰:‘此真和氏璧也!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疑张仪偷盗,捶之关死。张仪以此入秦。后昭阳悬赏千金,求购此璧。盗者不敢出献,竟不可得。今日无意落入君手。此乃无价之宝,须什袭珍藏,不可轻示于人。’缪贤曰:‘良玉何为无价?’玉工曰:‘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日则暖,可以代炉;夏日则凉,百步之内,蚊蚋不入。由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缪贤试之,果然。乃制为宝椟,藏于内笥。早有人报之赵王曰‘缪侍中得和氏璧。’赵王问缪贤取之。贤爱璧不即献。赵王怒。因出猎之便,突入其家搜其室。得宝椟,收之以去。缪贤恐赵王治罪诛之,欲出走。”原来缪贤所犯的是得玉隐藏不报之罪,想逃亡到燕国去。于是与蔺相如商量,蔺相如以精辟的分析,深刻的道理,阻止了缪贤的叛逃,成就了缪贤。缪贤因璧而识相如,赵王由璧而得贤臣。一段佳话,一篇佳文。
学习《守财奴》引导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就能完整地把握老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性格,以及其吝啬、专制程度随着占有欲而与日俱增的发展过程,看到资产阶级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血淋淋的事实。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了。”读书笔记与课外阅读结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提高了理性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读书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 古诗阅读新思路的分析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