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联(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三、与创新精神结合
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在语文学习中,要养成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习惯,优化思维结构。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读书笔记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是语文学习的极致。
在学习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写读书笔记。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读书笔记:
摘:
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人的特点。一个人的生命的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为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批注:
奋斗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神与形的有机结合,是生命的色彩与强音。船在与惊涛骇浪的搏斗中,扬起生命的风帆,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花在暴风雨的洗礼中,才显出婀娜多姿的风韵和色彩,使人赏心悦目;雄鹰在飞雪漫天的太空中翱翔,才展现那充满阳刚之气的英姿,阅尽人间万象。
奋斗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唯有奋斗才能成就美丽的人生。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他的弟子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孔子正是在“生无所息”的奋斗精神的激励下,奋斗不息,才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至圣”。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他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通过他的一生的不息奋斗,他给人类留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伟大的文学巨著。他在《浮士德》中“要每日每时去开拓生活与自由,才配有享受生活与自由的权利”就是人生奋斗的宣言。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一生,也是创造性的劳动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奋斗是人最有意义的地方。
爱因斯坦的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月,就是因为他能在一生中不停地奋斗。爱因斯坦在逝世前不久还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孔子、歌德、康德、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奋斗的一生。奋斗构筑生命的大厦,成就人生的辉煌,为人类树起人生的路标,使人端坐于生命的金字塔顶端。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不懈奋斗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不懈奋斗的民族,从孔子到孙中山,从屈原到文天祥,从张衡到李四光,谱写了一曲曲奋斗之歌。让我们为了民族的复兴去努力奋斗吧!
举一反三,联类无穷。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读书笔记的写作在此大有可为。
四、与写作、语言训练结合
写读书笔记,缘事而发,缘读而发。在学习课文以后,内心有所得,发而为声、为文。在学习《六国论》后,学生便从中学习写作方法。他们认为《六国论》是最典型的议论文,尤其在谋篇布局上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开门见山立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后正面论证“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再驳异辨难“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首先以秦战、赂得地情况的比较,突出强弱胜负不在战矣。指出要害“以地赂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然后分析未曾赂秦的齐、赵、燕灭亡的原因。齐国灭亡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赵则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而祸根在于韩、魏、楚不爱其地,养虎贻患,紧扣“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分论点。最后借古讽今,警告宋朝统治者,指出其贿赂辽和西夏的不当。“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振聋发聩,余音风烈。
学生还在读书笔记中学习古代具有生命力的语言。传统中华语文,在语言运用方面表现了独特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特色。温文尔雅,良恭谦让,柔中有刚,甚至绵里藏针,举重若轻。
例如,《左传·崤之战》郑国商人弦高在路途中巧遇秦国大军,得知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他灵机应变,用自己的商品以国家之名犒劳秦军。让我们来看这段叙述:“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短短的三十多个字,其外交辞令之高超,真可惊退百万大军。弦高明明是在商旅途中巧遇东征秦军,他却随机应变,说是郑君派他来犒劳秦军。这就不能不使秦军想到郑国早已做好了对付侵犯的准备。接着又说,虽然敝国不富强,但是您的部下要在外面久居,所以我们愿意为您效劳。住一天,我们愿意供给你们一天的饮食用品;如果你们的军队要开拔,我们愿意在你们动身的前夕代你们守夜,保卫你们。谦恭的言词中,显示的是郑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委婉的语句中,透出的是逼人的锋芒。绵里藏针哪!无怪乎秦军枭帅孟明也因为“郑有备也,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只好“吾其还也”。如此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能不使人倾倒?
再如,《赤壁之战》,曹操给孙权下的战书更是一篇绝妙奇文。“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了了三十个字,概括了将要进行的一次上百万大军的决战。“奉辞伐罪”是出师之名,意即我奉皇帝意旨,讨伐罪臣,这是奉天讨逆;“旌麾南指,刘琮束手”,显军势之强大,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交代南征的大军人数;“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交代征讨的对象以及会战的时间、地点。这难道不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以上读书笔记的实践,显示出了对学生提高语文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作用。
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在语文学习中,要养成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习惯,优化思维结构。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读书笔记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是语文学习的极致。
在学习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写读书笔记。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读书笔记:
摘:
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人的特点。一个人的生命的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为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批注:
奋斗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神与形的有机结合,是生命的色彩与强音。船在与惊涛骇浪的搏斗中,扬起生命的风帆,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花在暴风雨的洗礼中,才显出婀娜多姿的风韵和色彩,使人赏心悦目;雄鹰在飞雪漫天的太空中翱翔,才展现那充满阳刚之气的英姿,阅尽人间万象。
奋斗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唯有奋斗才能成就美丽的人生。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他的弟子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孔子正是在“生无所息”的奋斗精神的激励下,奋斗不息,才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至圣”。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他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通过他的一生的不息奋斗,他给人类留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伟大的文学巨著。他在《浮士德》中“要每日每时去开拓生活与自由,才配有享受生活与自由的权利”就是人生奋斗的宣言。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一生,也是创造性的劳动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奋斗是人最有意义的地方。
爱因斯坦的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月,就是因为他能在一生中不停地奋斗。爱因斯坦在逝世前不久还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孔子、歌德、康德、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奋斗的一生。奋斗构筑生命的大厦,成就人生的辉煌,为人类树起人生的路标,使人端坐于生命的金字塔顶端。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不懈奋斗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不懈奋斗的民族,从孔子到孙中山,从屈原到文天祥,从张衡到李四光,谱写了一曲曲奋斗之歌。让我们为了民族的复兴去努力奋斗吧!
举一反三,联类无穷。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读书笔记的写作在此大有可为。
四、与写作、语言训练结合
写读书笔记,缘事而发,缘读而发。在学习课文以后,内心有所得,发而为声、为文。在学习《六国论》后,学生便从中学习写作方法。他们认为《六国论》是最典型的议论文,尤其在谋篇布局上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开门见山立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后正面论证“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再驳异辨难“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首先以秦战、赂得地情况的比较,突出强弱胜负不在战矣。指出要害“以地赂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然后分析未曾赂秦的齐、赵、燕灭亡的原因。齐国灭亡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赵则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而祸根在于韩、魏、楚不爱其地,养虎贻患,紧扣“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分论点。最后借古讽今,警告宋朝统治者,指出其贿赂辽和西夏的不当。“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振聋发聩,余音风烈。
学生还在读书笔记中学习古代具有生命力的语言。传统中华语文,在语言运用方面表现了独特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特色。温文尔雅,良恭谦让,柔中有刚,甚至绵里藏针,举重若轻。
例如,《左传·崤之战》郑国商人弦高在路途中巧遇秦国大军,得知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他灵机应变,用自己的商品以国家之名犒劳秦军。让我们来看这段叙述:“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短短的三十多个字,其外交辞令之高超,真可惊退百万大军。弦高明明是在商旅途中巧遇东征秦军,他却随机应变,说是郑君派他来犒劳秦军。这就不能不使秦军想到郑国早已做好了对付侵犯的准备。接着又说,虽然敝国不富强,但是您的部下要在外面久居,所以我们愿意为您效劳。住一天,我们愿意供给你们一天的饮食用品;如果你们的军队要开拔,我们愿意在你们动身的前夕代你们守夜,保卫你们。谦恭的言词中,显示的是郑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委婉的语句中,透出的是逼人的锋芒。绵里藏针哪!无怪乎秦军枭帅孟明也因为“郑有备也,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只好“吾其还也”。如此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能不使人倾倒?
再如,《赤壁之战》,曹操给孙权下的战书更是一篇绝妙奇文。“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了了三十个字,概括了将要进行的一次上百万大军的决战。“奉辞伐罪”是出师之名,意即我奉皇帝意旨,讨伐罪臣,这是奉天讨逆;“旌麾南指,刘琮束手”,显军势之强大,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交代南征的大军人数;“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交代征讨的对象以及会战的时间、地点。这难道不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以上读书笔记的实践,显示出了对学生提高语文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作用。
上一篇: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读书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 古诗阅读新思路的分析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