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静写
静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它可以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也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课本是语言训练的蓝本,是一座语言的宝库,好的老师会利用课堂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在学生还没有写好之前决不提问。
一位胡姓老师教学《夏》,第四个板块是“我积我写”,她示范着从课文中撷取了一些词语,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首诗:“夏,是金黄的/你看那火红的太阳/你瞧那翻滚的麦浪/你闻那诱人的香味/承载着收获的希望。”随后,胡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这首诗第一句先写夏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说夏是什么?要具体描写夏景,关键词句要来自课文,景物要与特点相吻合;最后一句总结全诗,点出主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领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课上积累的一些美词佳句,练习写诗。
胡老师安排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很静,老师耐心地巡视,不时与学生低语。学生安静地写,思维的泉水在纸上汩汩地流淌……
以下是学生静写后的回答:
生1:夏,是热烈的/你看那密密的厚发/你瞧那黛色的长墙/你听那长吟的蝉鸣/积蓄成磅礴之势。
生2:夏,是蓬勃的/你看那挑着绿叶的棉苗/你瞧那匍匐前进的瓜秧/你摸那举着喇叭筒的高粱/托起金秋的臂膀。
生3:夏,是急促的/你看那弯腰挥镰的农民/你瞧那浇水施肥的身影/你听那“快打、快打”的催促/换来黄金的季节。
一个短小的静写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感悟和仿写的能力。
默想
默想主要指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充分地联想和想象。语文是形象的艺术,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片刻的宁静”,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从而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成立体的图像,让抽象的文字作品变成具体的形象。只有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再加工和再思考,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更深入地鉴赏文本的写作艺术,更深刻地领会冰冷的变字后面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一位王姓老师上《沁园春·雪》,她的课堂第二板块“品壮美雪景”是这样安排的:
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板书: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的画面。要注意的是,描绘不等于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必须生动形象。
(生闭眼默想,师巡视)
生1:雪染白了大树,染白了长城。看那蜿蜒起伏的长城,仿佛在洁白的棉被中睡着了,又好像是一条银龙准备随时起飞。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汹涌,因这迷人的景色而陶醉了。
师: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把长城比喻成随时起飞的银龙,很有气势!
生2:好一场漫天大雪!天地被风雪改变了容貌,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连黄河也被大雪冰封不再奔流了。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但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山野蜡象。整个世界又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间充盈着生机。风雪不是天空所赐,苦难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师:好美的排比句!好精彩的语言!好壮阔的景色!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景中有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想象和联想诗中的画面,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达到了体悟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与其用课件来展示文本中的画面,还不如启发学生,让他们透过抽象的文字,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因为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意蕴和情味,是难以全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在形象面前是十分苍白的。
静悟
静悟是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个体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最终都要回归到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上来。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咀嚼、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老师只需静静地巡视,让学生孵化自己的思想,此时最忌暗示式的引导。
余映潮老师在《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观潮》《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教授写作游记的技巧。他不是直接演绎游记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读美文,学作文,对四则游记文本材料进行研读提炼。余老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语言训练的状态。每看一则材料,他都是先让学生在动态的“发现”中“顿悟”。当学生还是不能发现时,他微笑道:“再回过头看看例文,体会这篇游记的方法技巧。”这时的课堂很静。学生反复研读例文后,纷纷举手回答。就是在这反复的研读与体悟中,学生领会了从游记写作“整体构思”到“段落写作”等方面的技巧。
希望“静”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
静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它可以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也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课本是语言训练的蓝本,是一座语言的宝库,好的老师会利用课堂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在学生还没有写好之前决不提问。
一位胡姓老师教学《夏》,第四个板块是“我积我写”,她示范着从课文中撷取了一些词语,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首诗:“夏,是金黄的/你看那火红的太阳/你瞧那翻滚的麦浪/你闻那诱人的香味/承载着收获的希望。”随后,胡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这首诗第一句先写夏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说夏是什么?要具体描写夏景,关键词句要来自课文,景物要与特点相吻合;最后一句总结全诗,点出主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领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课上积累的一些美词佳句,练习写诗。
胡老师安排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很静,老师耐心地巡视,不时与学生低语。学生安静地写,思维的泉水在纸上汩汩地流淌……
以下是学生静写后的回答:
生1:夏,是热烈的/你看那密密的厚发/你瞧那黛色的长墙/你听那长吟的蝉鸣/积蓄成磅礴之势。
生2:夏,是蓬勃的/你看那挑着绿叶的棉苗/你瞧那匍匐前进的瓜秧/你摸那举着喇叭筒的高粱/托起金秋的臂膀。
生3:夏,是急促的/你看那弯腰挥镰的农民/你瞧那浇水施肥的身影/你听那“快打、快打”的催促/换来黄金的季节。
一个短小的静写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感悟和仿写的能力。
默想
默想主要指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充分地联想和想象。语文是形象的艺术,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片刻的宁静”,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从而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成立体的图像,让抽象的文字作品变成具体的形象。只有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再加工和再思考,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更深入地鉴赏文本的写作艺术,更深刻地领会冰冷的变字后面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一位王姓老师上《沁园春·雪》,她的课堂第二板块“品壮美雪景”是这样安排的:
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板书: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的画面。要注意的是,描绘不等于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必须生动形象。
(生闭眼默想,师巡视)
生1:雪染白了大树,染白了长城。看那蜿蜒起伏的长城,仿佛在洁白的棉被中睡着了,又好像是一条银龙准备随时起飞。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汹涌,因这迷人的景色而陶醉了。
师: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把长城比喻成随时起飞的银龙,很有气势!
生2:好一场漫天大雪!天地被风雪改变了容貌,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连黄河也被大雪冰封不再奔流了。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但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山野蜡象。整个世界又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间充盈着生机。风雪不是天空所赐,苦难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师:好美的排比句!好精彩的语言!好壮阔的景色!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景中有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想象和联想诗中的画面,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达到了体悟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与其用课件来展示文本中的画面,还不如启发学生,让他们透过抽象的文字,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因为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意蕴和情味,是难以全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在形象面前是十分苍白的。
静悟
静悟是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个体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最终都要回归到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上来。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咀嚼、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老师只需静静地巡视,让学生孵化自己的思想,此时最忌暗示式的引导。
余映潮老师在《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观潮》《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教授写作游记的技巧。他不是直接演绎游记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读美文,学作文,对四则游记文本材料进行研读提炼。余老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语言训练的状态。每看一则材料,他都是先让学生在动态的“发现”中“顿悟”。当学生还是不能发现时,他微笑道:“再回过头看看例文,体会这篇游记的方法技巧。”这时的课堂很静。学生反复研读例文后,纷纷举手回答。就是在这反复的研读与体悟中,学生领会了从游记写作“整体构思”到“段落写作”等方面的技巧。
希望“静”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
下一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下教材“用错”策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