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命题的尝试的策略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专题进行编排的,命题时就要体现教材的单元整体性,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单元,再从单元专题走向课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意识;同时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打破课与课、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屏障,构建起立足于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一、抓住单元专题命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组的导语中都明确了单元的专题,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前的提示语、“口语交际”、“习作”,特别是“交流平台”,了解单元编排意图,命题时要抓住单元专题设计题目,把专题落实到课文、重点段、重点词句中,使学生树立起单元整体意识。
案例:回忆六上第八组内容,完成练习。
1.填空。
第八组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学习( ),我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通过学习《蒙娜丽莎之约》,我体会到了( );通过学习《我的舞台》,我感受到了( )。我还知道了我身边的艺术,比如( )。
2.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体会音乐的魅力。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回答问题。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美妙的琴声”是指哪首曲子?兄妹俩陶醉了,他们好像看到了什么?
(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这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的。上面三道题,其内在结构是“整体—部分—整体”,用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再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方式,最后回归到整体掌握单元重点。
第1题,了解学生整体把握单元的情况。了解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月光曲》《伯牙绝弦》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学习《蒙娜丽莎之约》是否感受到了名画的魅力;是否通过练习“口语交际”和“习作”,了解到“身边的各种艺术”,比如豫剧、朱仙镇年画、剪纸、风筝、糖人……
第2题和第3题的第(1)小题的三个句子,集中体现了音乐的魅力。试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句意,特别是通过重点词“善鼓”与“善听”、“所念”与“必得”、“陶醉”等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话语、灵魂的表白,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七彩桥;同时,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作者是如何联想和想象的。
最后一题“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知音”一词的来历,学生在《伯牙绝弦》一课“资料袋”中有所了解。本题重在联系实际,学生可联系课文,谈伯牙和钟子期、盲姑娘和贝多芬,也可谈谈课外所了解到的知音故事,谈谈自己的知音。本题意在打破课文之间、课内课外间的界限,提升学生对音乐魅力的理解。
二、抓住课文内在联系命题
人教版教材有些单元的专题虽然明确,但是仍过于笼统,课文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隐性的。这就需要命题者找到单元的着眼点,使内在的、隐性的线索外显、明确,让学生感受到单元的整体性。
六下第四组的专题是“外国名篇名著”,四篇课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了解异域文化。本单元课文篇幅长,内容丰富,找到阅读本单元课文的着眼点,整合单元内容,是命题和有效教学的关键。
案例:回忆六下第四组内容,完成练习。
1.填空。
学习了本单元,我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 )擦燃火柴;凡卡为了不挨打、不挨饿、不孤独、不痛苦,写信恳求爷爷把自己接回去;鲁滨孙不再整天望着海面,盼有船来,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汤姆·索亚是为了( )去当“海盗”、去探险。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总体感受,并简要写出理由。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凡卡》
一、抓住单元专题命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组的导语中都明确了单元的专题,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前的提示语、“口语交际”、“习作”,特别是“交流平台”,了解单元编排意图,命题时要抓住单元专题设计题目,把专题落实到课文、重点段、重点词句中,使学生树立起单元整体意识。
案例:回忆六上第八组内容,完成练习。
1.填空。
第八组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学习( ),我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通过学习《蒙娜丽莎之约》,我体会到了( );通过学习《我的舞台》,我感受到了( )。我还知道了我身边的艺术,比如( )。
2.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体会音乐的魅力。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回答问题。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美妙的琴声”是指哪首曲子?兄妹俩陶醉了,他们好像看到了什么?
(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这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的。上面三道题,其内在结构是“整体—部分—整体”,用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再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方式,最后回归到整体掌握单元重点。
第1题,了解学生整体把握单元的情况。了解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月光曲》《伯牙绝弦》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学习《蒙娜丽莎之约》是否感受到了名画的魅力;是否通过练习“口语交际”和“习作”,了解到“身边的各种艺术”,比如豫剧、朱仙镇年画、剪纸、风筝、糖人……
第2题和第3题的第(1)小题的三个句子,集中体现了音乐的魅力。试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句意,特别是通过重点词“善鼓”与“善听”、“所念”与“必得”、“陶醉”等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话语、灵魂的表白,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七彩桥;同时,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作者是如何联想和想象的。
最后一题“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知音”一词的来历,学生在《伯牙绝弦》一课“资料袋”中有所了解。本题重在联系实际,学生可联系课文,谈伯牙和钟子期、盲姑娘和贝多芬,也可谈谈课外所了解到的知音故事,谈谈自己的知音。本题意在打破课文之间、课内课外间的界限,提升学生对音乐魅力的理解。
二、抓住课文内在联系命题
人教版教材有些单元的专题虽然明确,但是仍过于笼统,课文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隐性的。这就需要命题者找到单元的着眼点,使内在的、隐性的线索外显、明确,让学生感受到单元的整体性。
六下第四组的专题是“外国名篇名著”,四篇课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了解异域文化。本单元课文篇幅长,内容丰富,找到阅读本单元课文的着眼点,整合单元内容,是命题和有效教学的关键。
案例:回忆六下第四组内容,完成练习。
1.填空。
学习了本单元,我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 )擦燃火柴;凡卡为了不挨打、不挨饿、不孤独、不痛苦,写信恳求爷爷把自己接回去;鲁滨孙不再整天望着海面,盼有船来,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汤姆·索亚是为了( )去当“海盗”、去探险。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总体感受,并简要写出理由。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凡卡》
上一篇: 状物类作文指导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 探索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