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追问”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
追问是一种机智,追问更是一门艺术。所以,追问不等于滥问、乱问,除了要与前一问形成一定的关系之外,还需要讲求追问的时机和方式。
一、追问有“原点”
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的“问”和“追问”几乎可以用“狂轰滥炸”、“杂乱无章”来形容,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无绪”反倒成了其最主要的特征。因此,追问一定要与前一个问题有某种内在关联。下面仅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的教学为例简单说明。
1.两者间可以是层进关系
沿一条直线向前推进,步步深入,将问题引向纵深,而不是“原地转圈”,后一问的思维深度要大于前一问,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为止。例如,在开展“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的教学时,我们不妨先提一问:“文中的哪一个字已经为我们概括了这一情节?”明确“闹”很容易,但不能到此为止,也没有必要再问“还有哪个字说明祥林嫂闹得比较凶?”而是应再追加一问以探究文章的主旨:“从后文来看,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是幸运的甚至还是幸福的,那她为什么还要闹呢?”
2.两者间可以是对比关系
先出正面后出反面或先反后正,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或从不同角度的比照中来鲜明揭示问题的实质。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隐含在这“闹”字背后的内容,教学“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时,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的思路:自古以来就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说法,这其实也是在“闹”,这里的“闹”说明了什么?它和小说中祥林嫂的“闹”有没有区别?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前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不愿接受不平等地位的三件“防身宝物”,且多半是一种手段;而后者则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使然,所以祥林嫂才会如此“出格”,不惜以死抗争。
3.两者间可以是补充关系
采取“外围突破”、先“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另一个问题来引出或补充说明这一个问题,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祝福》一文中“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经典的人物外貌描写的丰富表现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已经学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来进行补充,先问“有老树一株”是什么语言现象,明确定语后置及其突出其稀有珍贵的表达效果,再问这里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这一定语后置说明了什么。当然,这里也可以通过常式句和变式句的比较来解决问题。
追问是一种机智,追问更是一门艺术。所以,追问不等于滥问、乱问,除了要与前一问形成一定的关系之外,还需要讲求追问的时机和方式。
一、追问有“原点”
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的“问”和“追问”几乎可以用“狂轰滥炸”、“杂乱无章”来形容,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无绪”反倒成了其最主要的特征。因此,追问一定要与前一个问题有某种内在关联。下面仅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的教学为例简单说明。
1.两者间可以是层进关系
沿一条直线向前推进,步步深入,将问题引向纵深,而不是“原地转圈”,后一问的思维深度要大于前一问,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为止。例如,在开展“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的教学时,我们不妨先提一问:“文中的哪一个字已经为我们概括了这一情节?”明确“闹”很容易,但不能到此为止,也没有必要再问“还有哪个字说明祥林嫂闹得比较凶?”而是应再追加一问以探究文章的主旨:“从后文来看,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是幸运的甚至还是幸福的,那她为什么还要闹呢?”
2.两者间可以是对比关系
先出正面后出反面或先反后正,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或从不同角度的比照中来鲜明揭示问题的实质。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隐含在这“闹”字背后的内容,教学“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时,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的思路:自古以来就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说法,这其实也是在“闹”,这里的“闹”说明了什么?它和小说中祥林嫂的“闹”有没有区别?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前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不愿接受不平等地位的三件“防身宝物”,且多半是一种手段;而后者则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使然,所以祥林嫂才会如此“出格”,不惜以死抗争。
3.两者间可以是补充关系
采取“外围突破”、先“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另一个问题来引出或补充说明这一个问题,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祝福》一文中“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经典的人物外貌描写的丰富表现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已经学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来进行补充,先问“有老树一株”是什么语言现象,明确定语后置及其突出其稀有珍贵的表达效果,再问这里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这一定语后置说明了什么。当然,这里也可以通过常式句和变式句的比较来解决问题。
上一篇: 母题写故事记叙文训练的实录
下一篇: 例谈语文教学“去语言化”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