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若干知识点的分解策略(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四、语篇与段落
(一)语篇
语篇⑨(text),也译为篇章,指为描写和分析目的而记录下来的一段语言,不仅指结集的书面材料,也指口说材料(后者经某种转写),例如独白、仪式讲话等。
语篇的七要素⑩
①衔接。指的是形式联系、表层联系,是“表层篇章”(即实际的词语)之间有顺序的相互联系的方法。衔接依靠语法形式和约定俗成。
②连贯。指的是功能联系,在形式篇章之下各种概念的相互关联。
③目的性。作者通过具有形式联系和功能联系的篇章,要达到的目的。
④可接受性。作者经常揣摩篇章接受者可接受的程度。
⑤信息性。对篇章预测到的内容或没有预测到的内容。能预测的,信息量就小;不能预测的,信息量就大;对某个篇章了解的程度高,信息量就小;程度低,信息量就大。
⑥情景性。篇章与语境是密切相连的。
⑦互文。对篇章中某些内容的理解,需依靠以前见过的某些篇章。
(二)语段的衔接与连贯
句群与段落,统称为“语段”。语段的衔接与连贯有三个条件: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和连贯。
1.共同的话题(11)
语段中的各句和句群,要能组成一篇或一段,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话题起着内聚作用,联系各句使全段成为一个整体的核心。
2.合理的句序
句序反映着句子之间在结构和意思上的联系,也反映着作者表述时的思路。
3.语言的衔接和呼应
五、修辞格
(一)修辞格
修辞格(12),又叫“辞格”、“辞藻”、“修辞方式”等,是指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就是说:
①修辞格具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②修辞格是对语言的和语用的常规的一种偏离;
③修辞格是一种格式,有它自己的结构模式。
(二)表达性辞格与认知性辞格(13)
表达性辞格,是仅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概括出来的辞格。它只描述了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如,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用委婉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夸张一说话上夸大过于事实处。
认知性辞格,为表达变异的认知经验需要对语言要素重加组织,形成特定的格式,这就是认知性辞格。一般的语言表达方式只适应于正常的认知经验,认知性辞格的修辞价值,是在认知关系改变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样的辞格大致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比拟、借代、移就、粘连、夸张六种,再加上象征、通感所涉及的语言现象。
(三)认知性比喻、形象性比喻、说明性比喻、命名性比喻
任何一种语言使用意图只要形成了特定的格式,都可以设立一类辞格。如说明性的辞格、形象性的辞格、指称性的辞格等。以比喻为例来说明这些辞格类型。
1.认知性比喻
比喻的关键特征是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相似点。认知性比喻与一般性比喻,本质不同。
认知性比喻的示例:
2.形象性比喻
形象性比喻是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去描摹人们不熟悉的形象。形象性比喻的基本特点是本体在比喻中所接受的是自己的可能特征,但在可能特征的集合中处于边缘地位。例如:
“很红很红”是月亮的可能特征,但与“月亮”组合的机会很少。
3.说明性比喻
一种特征与特定对象的关系,在某事物上表现得简单清楚,在另一事物上却表现得晦涩不明,这时就有必要以前者来说明后者,所形成的就是说明性比喻。
4.命名性比喻
命名性比喻,通常用于对新生未知事物的认知,是通过比喻,把新认识的事物归入已有知识框架中不相干的某类事物中。例如:电脑。
注释:
①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iii页。
②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7页。
③⑥王荣生,韩雪屏编著:《语言知识新视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184页。
④刘颖等编:《语言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8-89页。
⑤参见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王宁,易敏:《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⑦刘世生,朱瑞青编著:《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页。
⑧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7-290页。
⑨[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8页。
⑩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15页。
(11)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407页。
(1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页。
(13)刘大为在其著作《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中认为,传统修辞学用语言的不同的表达效果定义辞格。他用“表达性辞格”概括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这种看法。
(一)语篇
语篇⑨(text),也译为篇章,指为描写和分析目的而记录下来的一段语言,不仅指结集的书面材料,也指口说材料(后者经某种转写),例如独白、仪式讲话等。
语篇的七要素⑩
①衔接。指的是形式联系、表层联系,是“表层篇章”(即实际的词语)之间有顺序的相互联系的方法。衔接依靠语法形式和约定俗成。
②连贯。指的是功能联系,在形式篇章之下各种概念的相互关联。
③目的性。作者通过具有形式联系和功能联系的篇章,要达到的目的。
④可接受性。作者经常揣摩篇章接受者可接受的程度。
⑤信息性。对篇章预测到的内容或没有预测到的内容。能预测的,信息量就小;不能预测的,信息量就大;对某个篇章了解的程度高,信息量就小;程度低,信息量就大。
⑥情景性。篇章与语境是密切相连的。
⑦互文。对篇章中某些内容的理解,需依靠以前见过的某些篇章。
(二)语段的衔接与连贯
句群与段落,统称为“语段”。语段的衔接与连贯有三个条件: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和连贯。
1.共同的话题(11)
语段中的各句和句群,要能组成一篇或一段,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话题起着内聚作用,联系各句使全段成为一个整体的核心。
2.合理的句序
句序反映着句子之间在结构和意思上的联系,也反映着作者表述时的思路。
3.语言的衔接和呼应
五、修辞格
(一)修辞格
修辞格(12),又叫“辞格”、“辞藻”、“修辞方式”等,是指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就是说:
①修辞格具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②修辞格是对语言的和语用的常规的一种偏离;
③修辞格是一种格式,有它自己的结构模式。
(二)表达性辞格与认知性辞格(13)
表达性辞格,是仅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概括出来的辞格。它只描述了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如,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用委婉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夸张一说话上夸大过于事实处。
认知性辞格,为表达变异的认知经验需要对语言要素重加组织,形成特定的格式,这就是认知性辞格。一般的语言表达方式只适应于正常的认知经验,认知性辞格的修辞价值,是在认知关系改变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样的辞格大致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比拟、借代、移就、粘连、夸张六种,再加上象征、通感所涉及的语言现象。
(三)认知性比喻、形象性比喻、说明性比喻、命名性比喻
任何一种语言使用意图只要形成了特定的格式,都可以设立一类辞格。如说明性的辞格、形象性的辞格、指称性的辞格等。以比喻为例来说明这些辞格类型。
1.认知性比喻
比喻的关键特征是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相似点。认知性比喻与一般性比喻,本质不同。
认知性比喻的示例:
2.形象性比喻
形象性比喻是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去描摹人们不熟悉的形象。形象性比喻的基本特点是本体在比喻中所接受的是自己的可能特征,但在可能特征的集合中处于边缘地位。例如:
“很红很红”是月亮的可能特征,但与“月亮”组合的机会很少。
3.说明性比喻
一种特征与特定对象的关系,在某事物上表现得简单清楚,在另一事物上却表现得晦涩不明,这时就有必要以前者来说明后者,所形成的就是说明性比喻。
4.命名性比喻
命名性比喻,通常用于对新生未知事物的认知,是通过比喻,把新认识的事物归入已有知识框架中不相干的某类事物中。例如:电脑。
注释:
①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iii页。
②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7页。
③⑥王荣生,韩雪屏编著:《语言知识新视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184页。
④刘颖等编:《语言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8-89页。
⑤参见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王宁,易敏:《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⑦刘世生,朱瑞青编著:《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页。
⑧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7-290页。
⑨[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8页。
⑩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15页。
(11)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407页。
(1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页。
(13)刘大为在其著作《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中认为,传统修辞学用语言的不同的表达效果定义辞格。他用“表达性辞格”概括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这种看法。
上一篇: 例谈语文教学“去语言化”的误区
下一篇: 语文教学体系中的语言学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