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学创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几乎成为最先进、最时髦的口号。在这个时候有些学校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虚心借鉴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好的一面,也吸纳我们传统以教为主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思想。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为了全面、深入地贯彻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就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要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缺乏哪一方面都是有缺陷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强调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传递”(而不是机械灌输)。“传递—接受式”教学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式”教学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关键是看能不能帮助学生在当前所教新知与原有旧知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这种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是采用“发现式”教学,也还是机械灌输。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把“有意义的传递”跟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为了使自主探究更有成效,教师要点拨、引导,也要提供必要的工具及相关资源,所以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教师完全撒手不管。我们的“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正是基于上述教育理念。
我们的试验旨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1]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词语分析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和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推动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大幅度提升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识字、阅读与作文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为,5~6岁的儿童已具有强大的母语基础(已掌握3500多个口头词语和几百种常用句型),因此只需牢牢抓住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设计,在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多是有趣的、图文音并茂的谜语、故事、寓言、儿歌、散文等)的支持下,运用“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全新语文教学模式,就可以使学生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课业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通过扩展阅读和打写词句、儿歌及短文等活动,识字量、阅读量都成倍地超越新课标规定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试验之所以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让学生(包括农村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超常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创造了必要条件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应当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而非课外)进行扩展阅读,阅读内容是儿歌、古诗、优美散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少年儿童的本性就是好奇,就是爱听故事、爱看小人书。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上课在深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对关键问题则启发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或小组探究,而对课文的一般内容则不占用过多时间去讲解,因而能在每节课上都腾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电脑上的资料(或打印材料)去广泛阅读那些和本课主题及教学目标直接相关并经老师仔细挑选的材料。这样,每位学生在一节课上都有机会阅读好几篇扩展材料(多的7~8篇,少的3~4篇);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老师再鼓励邻座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或是组织小组探究、角色扮演、全班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依靠老师讲授课文,一般不在课堂上阅读课外内容;即使偶尔提供一些补充读物,篇幅也少,和我们试验中孩子们自主选择的多媒体扩展阅读相比,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由于大量的自主扩展阅读,使学生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成为可能:传统教学的识字量每篇课文在12~13个以内,而在跨越式试验中每篇课文的识字量在25个字以上。由于这种扩展阅读是完全自觉自愿、充满情趣的,所以尽管识字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却并不感觉有压力、有负担。
我们的试验旨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1]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词语分析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和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推动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大幅度提升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识字、阅读与作文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为,5~6岁的儿童已具有强大的母语基础(已掌握3500多个口头词语和几百种常用句型),因此只需牢牢抓住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设计,在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多是有趣的、图文音并茂的谜语、故事、寓言、儿歌、散文等)的支持下,运用“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全新语文教学模式,就可以使学生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课业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通过扩展阅读和打写词句、儿歌及短文等活动,识字量、阅读量都成倍地超越新课标规定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试验之所以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让学生(包括农村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超常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创造了必要条件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应当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而非课外)进行扩展阅读,阅读内容是儿歌、古诗、优美散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少年儿童的本性就是好奇,就是爱听故事、爱看小人书。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上课在深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对关键问题则启发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或小组探究,而对课文的一般内容则不占用过多时间去讲解,因而能在每节课上都腾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电脑上的资料(或打印材料)去广泛阅读那些和本课主题及教学目标直接相关并经老师仔细挑选的材料。这样,每位学生在一节课上都有机会阅读好几篇扩展材料(多的7~8篇,少的3~4篇);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老师再鼓励邻座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或是组织小组探究、角色扮演、全班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依靠老师讲授课文,一般不在课堂上阅读课外内容;即使偶尔提供一些补充读物,篇幅也少,和我们试验中孩子们自主选择的多媒体扩展阅读相比,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由于大量的自主扩展阅读,使学生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成为可能:传统教学的识字量每篇课文在12~13个以内,而在跨越式试验中每篇课文的识字量在25个字以上。由于这种扩展阅读是完全自觉自愿、充满情趣的,所以尽管识字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却并不感觉有压力、有负担。
上一篇: 中考科技文阅读复习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