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故事教学方法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三、了解典故的几种形式
    典故是一种广义的比喻。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典故也有不同类型。
    1.是典故,本身又是生动的比喻
    这种故事,有时不用知道其出处便能明白。如杜甫《古柏行》中“大厦如倾要栋梁”一句,原出自《晋书》中袁粲赞美王俭的话:“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之器。”此句暗用这一典故。但栋梁本身即是指可用之才,它既是历史故事,又是事物的比喻。这样的用典读者如果看出来,会更觉诗句意味深厚;若看不出来,也照样可以欣赏其形象,明白其旨意。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其中“歧路”也用了《列子》中杨朱临歧而哭的典故,但因为“歧路”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故“用典使事”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并不形成障碍。
    2.古人的事迹
    这种典故即是用古人的身世暗示自己的遭遇,以过去的情怀抒发今日的感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闻笛赋”暗指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首《思旧赋》。“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棋还没有下完,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里,才知世上已过百年,相识故交都已死去。此诗是刘氏被贬22年后重又被朝廷召回,返回洛阳的途中所作。两个典故的使用,既表达了对同遭贬谪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思念,又抒发了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世事蹉跎的感慨,厚重沉郁,感人至深。对于这类典故,就要清楚地知道其出处和故事原貌,才能正确了解作者的用意,体会其高妙。
    3.成辞
    成辞是指诗词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作者将它们巧妙化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贴切自然,如同己出,就像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甚至让人忘了它的出处。它本身也常因新作的化用而光彩重生。北宋词人晏几道有一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后二句本出自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但将两首作品相比,不难看出,此二句放在晏几道词中更显和谐融贯,美丽晶莹的回忆交织着怅惘孤凄的梦境,今春双飞的无知燕穿越雨中,独立的有情人……这种难堪和伤感用“成辞”表现出来,具有了更强的暗示作用和含蓄的艺术效果。仿佛卓文君只有再嫁司马相如才能扬名于后世一样,此句也是在被晏几道用过之后才成为千古名句。
    四、掌握典故的两种基本用法
    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即典故本来的意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具有一致性。反用,即反其意而用,来表达一种与典故本身相反的意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后二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意为招隐逸者出山。这里王维在描绘了山中傍晚秋雨后的清新幽丽景色后,以此二句收尾,表达的却是一种归隐之思。反其意而用,不仅有力衬托山中景物之美,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更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意趣,读到此处,仿佛看到作者的莞尔一笑。
    五、注意典故解读中的几个问题
    1.典故的解读不可游离作品之外
    典故的学习之所以让人感觉麻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往往只说明典故本身的意义,而忽略了它在本文里的作用。这样,学生便只记得其出处而体会不了其用意。典故一旦游离作品,就变成了一个无头无脑的“断章”,生硬而晦涩,理解起来尚且困难,更谈不上欣赏了。
    2.要和作品背景、作者经历等其他信息有机结合
    典故既是一种婉曲的表达方式,就会有许多言外之音、韵外之意,来表现作者特殊情景下的特殊心境。也就是说,诗人多用“典故”,不排除“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陈贻?{先生在谈到诗歌用典时曾说“都有缘故,并非完全故意为了求深求博”。因此,学习诗词中的典故时,应重视作品背景、作者经历的适时补充介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了周瑜的故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如果在学习时只介绍周瑜的年少得志,春风得意,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作者后面的“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时候适时地补讲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能明白,42岁屡次被贬的苏东坡在24岁即任东吴统帅的周公瑾身上所寄寓的钦羡、仰慕、无奈和痛苦了。
    3.有多样化的解读方式
    最常见的典故教学方法就是在讲解作品时,碰到一个讲一个,结果把作品弄得支离破碎,典故没讲透,作品也丢了。其实,对待不同形式、不同作用的典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学习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却用了两个典故:“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后二句中,用了谢安隐居会稽山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用典简洁,也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如果教师能先用这两个故事作引子,让学生了解、讨论,然后再讲就会容易得多。
    施蛰存在谈到“典故”时曾有精辟的概述:“早期的诗,都用物作比喻……汉魏诗也是用物作比,晋代左思作《咏史》,阮籍作《咏怀》,才用历史事实作比兴手法,逐渐盛行起来……唐宋以后的诗人,以用物作比为肤浅,用事为高深渊博,于是用事的手法愈来愈复杂,有明用的,有暗用的;有正用的,有反用的……”几句话,理出了中国诗歌“用典”的轨迹。应该说,精彩贴切的典故是诗歌的一种特殊词汇,也是一种精美的意象。解读了它,也就解读了深邃的意蕴和作者的良苦用心。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