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近年来,我指导了不少青年教师在省内外开设各种类型的公开课。2010年11月,我指导一位教师参加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了省一等奖,这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上好优质课的奥秘在哪里?哪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解密呢?我想,一节优质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教材精髓,内化教材主干知识,更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在福建省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例《巩乃斯的马》为案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构成一节优质语文课要素的理解。
    一、精心选择“抓手”作为教学突破口
    “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住了,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或展开不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抓手”,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的艺术效果。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好像一根省力的杠杆,选对了,抓准了,抓牢了,它就会使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有了基础和凭借,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这次赛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必修二)的一篇文章《巩乃斯的马》,文章篇幅较长(约3400多字),意蕴丰厚。要让高一的学生通过短短的一课时来全面把握马的形象,深刻领会作品深邃的内韵,难度非常大。那么,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抓手”作为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本对话,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堂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从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是我最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结构与作品主题的探究,我觉得《巩乃斯的马》的创作思路恰好依次折射出了新时期三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是这三种文学现象的综合体。教学之初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文学现象,并以此为“抓手”来感受作者怎样一步步地从绝望中思考“文化大革命”给我们民族带来灾难的原因到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性实质进行深刻的反思,直至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这样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通过对这三种文学现象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刻画在作者心中的“巩乃斯马”的形象,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以“马”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与精神。
    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如一把打开文本奥秘的钥匙,一旦拥有了它,你就能深入探究文本潜藏的秘密,不仅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能使他们迅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是优质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根据学情营造认知“落差”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优质课首先是有意义的课。有意义的课就要有变化,就是要根据学情营造认知“落差”。试想,假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课前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形成认知上的“落差”,还停留在原先的认知水平,那么,这样的课还有什么效率可言?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这效率往往就从“落差”上体现出来。
    教学起始阶段,我没有按照常规教学进行作者和背景的简介,而是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起伏变化曲线图,并以这个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学生一开始对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不甚理解,画出的曲线图千姿百态,但不管怎样,在画线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尤其是对作者的情感变化总算有了初步的体会。接着,我让学生相互比较大家呈现出来的不同曲线图,相互评点,相互修改,在比较、评点、修改中学生不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每一次的评点,每一次的修改,认知的“落差”都在不断缩小,认知的水平都在不断提升,最后师生达成认知的共识,师生合力共同完成情感变化曲线图,这节课的教学核心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迎刃而解。
    我认为,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上下工夫,准确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认知“落差”。有“落差”,才有实效;有“落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有“落差”,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有“落差”的语文课堂,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课堂。
    三、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应是师生在课堂中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紧张、情绪最高涨、课堂气氛最活跃的阶段,也是一堂课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最动人、最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十分自然而巧妙地设计、应用与控制教学高潮,使之非常和谐与自然地为教学活动服务。在《巩乃斯的马》教学中,我在写马的两个场面上下工夫力求营造教学高潮。
    1.科学地调控教学时间形成高潮
    有研究发现,45分钟时间随着学生生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在45分钟之内,学生的生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依据这种发展规律,教师可借鉴工业生产中的优选法公式,选取一堂课的最佳部位,这个最佳部位就是这节课的高潮,即第14分钟和37分钟。而这两个时间段恰好对应写马的两个场面,教师正好诱领学生心理进入最高波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