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拿大职业学院管理体制的特色、理念和启迪(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三、加拿大学院管理体制所体现的管理理念
1.参与性和职业性。加拿大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是通过建立相对“雷同”的大学体系和相对多样化的学院体系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府开始设立一大批公立学院,现在学院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与大学平分天下。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调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参与程度及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贡献率。加拿大学院在短短半个世纪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了学院的职业性。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还是学院自身的微观管理,在模式设计上都极力保持与大学不同的分工和层次,坚持把职业性作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办学特色,充分体现满足国际竞争和经济结构变化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的功能。
2.人本性和多元性。加拿大高等教育特殊的管理体制,调动了各省举办学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规格学院体系的建立,不仅适应了社会分工精细化和经济发展专业化的需求,而且适应了“塔身”和“塔基”人群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提供和满足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要求,减少了失业率,增加了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素质公民的发展机会,解决了重要的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多元化是其立国之本,实际上也是其立教之本。加拿大疆域辽阔,以省为主的分权管理体制有利于各省根据省情,制定教育发展政策,更好地体现和适应地区性和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
3.自主性和法制性。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学院的限制性调控,主要是履行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责任,目的是提高学院的参与性和职业性。宽松性调控主要保证和赋予省级政府和学院发展高职教育的职责及权利,不仅调动各省政府的积极性,保护了多元化,也使学院增强了自主性,增加了自由度,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制度化是加拿大高职教育经过蓬勃发展,学院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为了确保有序运行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制度化的理念是依法治校,具体表现为学院各类事务的法制化管理。制度化增加了学院发展的自律性,使自主、自由、自律共同成为学院发展的活力源泉。
4.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是强调政府在学院举办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投入在学院发展的作用。加拿大高度发达的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客观上符合教育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特性。二是理清和综合了学院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系统考虑学院与政府、大学、企业、基础教育、国际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各自的责权利,使各组成要素融合成一个承担责任、享受权利、分配利益,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运行的有机整体。三是在内部管理上充分发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作用,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实现学院管理的专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内部管理上剥离了一些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保证了教育经费的集中使用度。四是营造了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环境。加拿大高职教育虽然只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但就业的公平性、发展的公平性、评价的公平性并不会让公民觉得接受的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
四、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启示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国家、地方、学校、产业、企业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和职能,控制各种类型高校发展的数量和速度,防止教育类型和教育结构的失衡。保证高职教育经费的公平性投入,解决投入不足、投入标准不一和投入体制不合理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起点和资源条件的差异,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高职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构筑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本科教育的“立交桥”,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市场接轨的机制,构建配套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高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2.实现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出台后,高职院校获得了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地位,但尚未表现出法人实体所应有的作为,政府也没有把学院当作独立的法人实体,两者角色定位模糊,体制成本较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源于政府和学院两个层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变具体管理为宏观调控,履行好规划、投入、调控职能,构建外部管理体制,学院的职责主要是构建内部管理体制,保障人、财、物、权力、利益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对流,实现特色发展、多元发展、自主发展。落实办学自主权,关键是政府和学院恪守各自的分工。
3.分组管理不同类型高校,合理控制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孕育的技术和文化基础,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基础。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管理应有不同于本科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从宏观上应分组管理,分类指导。高职院校应以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和发展的需求为主要使命,鼓励错位发展、深度发展、均衡发展,不宜过于加大院校之间的层次差距,况且当前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管理理念、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等内部要素竞争导致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行业特点、经费投入、生源分配、资源整合等外部要素的公平性不够引起的。否则,既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4.把企业纳入高职教育的大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普遍存在脱离行业、企业和市场办学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学科化倾向、就业难等问题,根本原因是把行业、企业边缘于职业教育体系之外,忽视或无力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应当把行业、企业纳入高职教育的大体系,探索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资源利用、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5.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对中专学校管理模式的沿袭和对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模仿痕迹较重,具有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建立能够迅速对接行业、企业和市场的灵活快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调配和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避免人财物的闲置和资源的分裂。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争取和充分利用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创新内部机构设置,改变行政化的机构设置模式,调整职能,推行“二级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尽快剥离教育功能之外的职能,实现社会化供给。依法治校,发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等各种权力在学院治理结构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