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主体理念上存在不足
作为教育主体的院校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均与受教育主体的广大学生有所不同。教育主体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密切关联性,并未有效抓住机遇、依托平台扩大影响力。首先,新媒体以新技术、新形式和新理念为要素,就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和认可。同时,新媒体传播中的负面影响会给教育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和高度警觉,这使得其运用新媒体开展廉洁教育的脚步不敢大步迈进。其次,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态势迅猛,许多设备与软件的功能更新瞬息万变,对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也能较好掌握其动态,而教育工作者对此关注不多,容易与大学生脱节。相较于其他形式多样、声色兼具的主题,廉洁教育难以在新媒体中赢得优势。最后,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挤压了新媒体的发展空间。公安院校的纪律性与组织性较强,收看电视节目、研读报纸等方法成为其廉洁教育的常态,且一直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不断传承。这种教育形式有强大的纪律执行力为保障,新媒体想要融入其中的阻力较大。
(三)学生参与廉洁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公安院校管理严格,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且大多注重在校学习生活,而对日后的警察职业角色定位考虑欠缺,因此,对廉洁教育的重视有所不足。有些学生短视地认为廉洁是工作以后的事,与现在无关;更有甚者,认为廉洁教育只是“形象工程”,毫无实际作用,因此不屑一顾。这两种认识虽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却严重影响了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推进。除去主观因素上的认识误区,客观原因导致的积极性不高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廉洁教育的方式一直没有较大改变,形式旧、效率低的印象在脑海中难以根除。加之廉洁教育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教育项目,与学生的课程学业、德育考评不挂钩,在一些学生看来就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相较于更为重要的德育考评和智育成绩,学生的精力自然会向后者倾斜,而对廉洁教育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廉洁教育的新观点和新思路也会难以推行,工作势必陷入被动。
四、新媒体背景下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对新媒体进行合理运用来实现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完善新媒体作用机制
首先,健全新媒体法律规范。新媒体要想获得健康发展,需要有序规范的环境作保障,用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力防止新媒体的滥用。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的同时,必须健全市场、行业的自我管理规范,形成上下合力的强烈态势。
其次,加强新媒体监督,营造廉洁文化氛围。新媒体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影响,具有自发性,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新媒体极易成为“三俗”文化的集散地。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网络谣言也利用虚拟环境逃避责任。因此,只有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净化信息传播内容,形成以正能量为主流的舆论环境,才能给新媒体中的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除了堵住“排污口”,还要从源头引入“活水”。要在廉洁教育生活化、常态化的原则指导下,不断加强廉洁文化的宣传,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形成氛围。文化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要将廉洁文化融入到公安文化的建设中去,融入到警察行为的规范中去,使公安院校大学生自觉接受良好氛围的熏陶,加深对廉洁教育的认同感。
再次,促进新媒体与实践结合,形成联动机制。新媒体虽然具有独特优势,但廉洁教育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其他日常实践的同步推进。“为切实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网络文化与日常实践的‘双实效’,应实现网上与线下的联动与配合,使大学生廉洁教育既提高思想认识,又能指导实践的目的。” 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媒体与实践结合的力度,紧贴实践进行宣传报道。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类以廉洁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要及时总结,做好网络信息更新,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此外,要汲取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和理论成果来充实新媒体廉洁教育的内涵,不能单独依靠新媒体“唱独角戏”,否则就有沦为快餐文化的危险。廉洁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现象表述层面上,还要不断挖掘其理论深度。公安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对公安学科研究拥有良好的基础。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廉洁教育要不断吸纳关联学科的新观点、新思想,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引入前沿领域的命题,引发新媒体用户的关注与思考。在新媒体与实践的耦合中,形成网上线下的双向联动,提升新媒体背景下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公安院校改变理念,创新利用新媒体开展廉洁教育
首先,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当前,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人民公安肩负的政治责任空前重大。公安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廉洁教育的重要性,立足全局,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固守传统教育手段已经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距甚远,不能适应廉洁教育的科学化、体系化的要求。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具有强大潜力和光明前景。教育主体要加强认识,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速推进廉洁教育的开展。对待新媒体,不能因为其传播中存在腐朽思想就“一票否决”,或是因为自身的排斥而弃之不用。相反,必须加快学习的脚步,主动了解、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规律与技术操作流程,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有效开展廉洁教育工作。
其次,拓宽教育渠道,建设教育阵地。鉴于目前廉洁教育形式陈旧、手段较少的问题,运用新媒体可以有效弥补缺陷,丰富教育形式、手段,健全廉洁教育的体系。要利用在当下公安院校大学生中广为使用的QQ、人人网、微博、微信、贴吧等互联网社交平台,来加大教育覆盖面,主动融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必须建设具有自身特色、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阵地,“主动向大学生渗透廉洁教育的信息,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凭借其性质的特殊性,能够较好地掌握公安实战部门中的相关资料,因此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这些鲜活的资源能够成为吸引公安院校大学生关注并启发其思考的经典案例。教育主体须解决技术、设计、内容等各种新问题,提升教育阵地的综合实力。只有拥有更高的关注度,廉洁教育才能在新媒体语境下赢得先机。
(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新媒体廉洁教育的修养及技能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腐败现象非常关注,希望党和政府能够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但信心不足;大学生接受廉洁教育较少,廉政观念和意识不强,反腐败的态度不够坚决,对腐败现象的认识不够客观、不够深入,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正确引导。” 由此看来,大学生迫切需要廉洁教育的引导,且可以成为廉洁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如果方法得当,必然能够对廉洁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新媒体廉洁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发展又伴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等多方面与其有共通之处,能够较好地掌握新媒体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加之公安院校大学生与任课教师、辅导队长联系的亲密性,在教师及时、正确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承担起廉洁教育的重任。公安院校大学生原本是教育的客体,在客体主体化的嬗变中,廉洁教育将赢得主动。利用新媒体中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个体在其人际交往圈进行廉洁文化的传播,这种信息的辐射覆盖面是难以估量的。学生更加清楚自身所处群体的兴趣关注点,能够更好地找到共同话题,要用更加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向周围渗透廉洁教育,增强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同感;此外,公安院校大学生要运用自身在网络操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搭建平台,协助廉洁教育阵地的建设。如江苏警官学院的“警院清莲大学生预防职务犯罪网”,就是在学院纪委和学生处团委的指导下,由在校学生组成的“清莲社”进行自我廉洁教育的网络阵地。网站的版面设计、内容安排、文章编写等,都体现了学生的智慧与创新。网站运营两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实效。
其次,提升新媒体道德修养,加强拒腐防变能力。公安院校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身职业的特殊性,着力提高使用新媒体的道德修养,遵守网络文明,合理表达情绪与诉求。要牢牢把握住法律、纪律和道德这“三条红线”,面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复杂性、非理性化倾向,必须加以警惕和预防,以“无须提醒的自觉”拒绝不良诱惑与腐朽文化的侵蚀。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来说,在中华传统美德与警察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中,坚守“政治大德”的中心线,是最核心的要求。新媒体呈现的世界就是一个小社会,同现实环境具有较多相似之处。如果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新媒体,那么在日后工作中也会常怀敬畏之心,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公安院校大学生应当将日常相关课程理论引入到此命题中来,避免空谈。在理论与道德的双重教育下,指导自身行为,树立理想信念,践行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加强拒腐防变能力,促进廉洁教育向纵深发展。
五、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力量的联动协同。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今日,人民公安必须永葆清廉之风,维护法律权威,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