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生幸福观教育体系的构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四 营造良好的幸福观教育环境体系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得到明显提高。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人们单调、统一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是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日趋多元化,在追求丰富物质幸福的同时逐渐关注精神的幸福和追求。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受到各种负面因素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导致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因此,高职生幸福观教育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和职责。(1)国家在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要有所体现。(2)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思路。(3)优化网络服务,加强舆论引导,完善舆论阵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4)建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5)各有关部门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职责和任务。(6)学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
2.营造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于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幸福观构建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对于学生幸福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秉性爱好等也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1)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2)父母应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常识,学会教育方法,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关心和理解他们,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幸福观。(3)建立并落实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学校与家长定期联系交流的良性互动平台。
3.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在承担大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幸福观教育及建立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教育教学;通过制定校训、制作校徽、创作校歌、创办校刊、制作宣传牌以及其他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园精神熏陶和激励;通过抓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和管理措施,按要求配足配强思想政治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强化学习培训,着力为教师成长搭建发展平台,进一步激活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形成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建设,重视环境卫生、人文景观的建设和校园安全稳定。制定有维护安全稳定的综合防控机制、有效抵御和防范利用宗教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对学校进行渗透和破坏的措施和办法及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建立与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学生安全教育,确保校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明确各类研讨会、报告会、论坛等的审批制度。创造一个清新、整洁、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特色。(3)加强校园设施建设。完善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让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营养的重要场所。建设好校园广播、宣传栏、版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办校园刊物,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进行教室和走廊等场所的文化建设,按需要设置校园安
全标识,校园安全通道畅通,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4)加强校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6)打造学校特色教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