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职业道德教育探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第二,教育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切忌硬性灌输,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并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影视资料、虚拟情境、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自觉接受和实践职业道德。

  2遵循职业道德培养规律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人的道德发展在不同阶段各具特点,要按规律进行教育。高职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道德发展水平不一样,心理特征也各具特征。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是一个长期教育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应遵循职业道德培养规律,抓住学生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高职生一年级以职业道德理论教育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二年级以职业道德实践为重点,加强职场规则、职业操守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在情境性活动中,如把实习中获知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的精神;三年级以就业指导教育为抓手,进行“职业角色体验”、“职业形象展示”,及企业文化教育等活动,教育学生理性面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职业前景,确保他们向“职业人”顺利转化。
  3注重提高职业道德判断力
  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缺乏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依照柯尔伯格发展“道德判断力”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道德故事训练法培养学生在多元的道德价值中甄别和确认能力及在纷扰的职场中选择方向的能力。例如,向学生提供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两难”认识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讨论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道德争议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种判断中,学生模拟了道德角色承担,训练了道德逻辑思考能力。
  4加强职业道德的实践养成
  柯尔柏格强调道德培养要通过实践,尤其是角色化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特定环境下的职业道德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才能对职业道德产生认同,才能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可以有二类:一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实习实训,它是高职院校专业训练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将职业道德意识转为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的内化过程,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想选择。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中“身临其境”,接受训练和熏陶,避免“坐而论道”。学生们带着与专业、职业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以特定的职业角色在岗位上学习和体验,不仅可以学会技能,也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认同。
  5挖掘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因素
  柯尔柏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大部分是从隐性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相当于显性课程来说,隐性课程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补充,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挖掘隐性教育因素,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专业课教学。专业课中蕴含了许多职业伦理知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自然,它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专业课教师应找出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契合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纪律等,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将来所担任的社会角色。
  第二,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社团、技能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公益服务等活动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团体意识、协作意识、公平竞争观念,养成诚实、正直等品格,有助于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三,教师修养。曾有学者指出,可以确定的是,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你与教学环境、学生及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你说的笑话、你带进教室的个人习惯无一不成为学生的行为示范。可见,教师自身修养随时都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榜样力量来感化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综上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的开放过程。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在借鉴中吸取其精华,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