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体育改革对大学生体育课合理选项的指导作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三、大学生合理选择体育选项课的指导思想与改革策略

  当今“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教育改革的助推剂。改革的进程必须以建设“和谐”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为追求目标,以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因此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追求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完美结合。高校体育选项课程改革追求的是“和谐”,既要追求统一性,又要做到求同存异。必须承认各个地方、各个高校的差异性,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在区域的体育文化特征自觉调整选项课程。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存在,才能求同存异;只有通过高校体育选项课程的自觉整合或者重建,才能促进各种高校体育选项课程的不断交融和升华,体现出高校体育课程的真正价值。二是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课程关系。高校体育选项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作引领,但又不能脱离现实。高校体育选项课程改革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体系,课程的改革必须把握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适应我国现阶段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的层次性,照顾多数,区分层次,这样才能增强和谐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高校体育选项课程改革稳步前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都非常强,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与个人的认识、兴趣、爱好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要发挥高校体育改革尊重学生在个性、爱好、体质上的个体差别的作用,通过各种创新性指导,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需求上引导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质量。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其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训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理论的受体。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对其终身的学习影响是非常大的,良好的体育锻炼既有助于身体健康,又有助于身心修养。正确的体育选项课程选择,成功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德,满足学生体能与心理上的发展需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主设计、自主评价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体育改革目的。
  2.加强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设施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场地与器材设施建设。体育课教学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体育设施才能进行,包括体育器材设施、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设施的条件对体育训练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体育设施与体育场地的建设跟不上,使得学生们的人均拥有体育场地的面积越来越小,体育设施资源已经严重不足,对体育选项课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开发与利用现有的器材,发挥现有设施的多种功能,提高场馆与器材的使用率,成为开展体育选项课的重要保障。如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通过隔板分开,通过改变网的高度来交叉进行排球、羽毛球等教学与运动;对于室内场地,可以充分利用,设计成排球、篮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共用场地。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体育选项课对师资的要求更高,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保障体育选项课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的互动过程,双方在能力、积极性上的发挥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大学生在个体身体素质、能力、兴趣上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更要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与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的能力,有效地学习与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达到体育教育在培养能力综合型、知识复合型的多元化人才的目的。
  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新世纪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手段。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体育改革正好突破了这个“瓶颈”,因此借助体育改革推进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开展,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合理正确地选择体育学习课程,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选择性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有效地发挥学生个体的优势与能动作用,从而培养出具有体育专长、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建设人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