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全程式创新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实践积累、素质培养和习惯养成等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增强,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文章介绍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将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体验融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流程再造的重要力量。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 就业竞争力 全程式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发明和改进等创新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可以看到,在经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创新体现在产业更新、企业转型、技术升级,最终使得能源消耗降低、工作效率增长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相互匹配。在大就业背景下,需要改变工科高职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专业技能更强、软能力更硬,最终用其综合创新能力去赢得岗位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胜任首岗工作上升到了岗位工作的创新;其二是随着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学生从掌握一劳永逸的技能到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其三是学生对就业要求越来越高,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因而,高职院校必须瞄准这一人才需求变化,通过全员、全程参与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在岗位上的竞争力,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流程再造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学校意味着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在发展上有更大的空间;对于毕业生意味着有较大的岗位选择优先权,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则意味着人力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人才竞争上有更强的实力。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为高职院校、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所关注,也引起了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一、提升就业竞争力需要创新教育
经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各院校在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改革,尤其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动手”能力提升明显,但在学生软能力的培养上还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工作创新能力,不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过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在职业发展中具有并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潜力和优势,形成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适应和创造能力,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硬能力和职业软能力。这些能力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校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在知识学习、实践积累、素质培养和习惯养成等过程提升“短板”,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增强。
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适合开展基于现有技术,面向企业需求而进行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形成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和新的方法,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更容易“落地”。跟随创新是指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扩展或变动,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是指把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技术,或者是把成熟技术引入到不同应用领域,从而使其创造新的变化。目前很多创新是属于多技术的交叉与合作的集成创新,它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创新教育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前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是以传授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培养创新方法、开发创造性潜能、优化知识关联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以此真正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是对知识传承式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其中,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动力系统的创新人格,包括强烈的创新动机,以及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道德感和义务感等;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智能系统的创新思维,包括思维敏锐性、变通性、发散性、流畅性、独创性等;基本价值取向中属于工作系统的创新技能,包括基本技能知识、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方法、操作能力与技法等。
可见,高职院校通过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方面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全程式创新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系统化的体系
目前,尽管高职院校特别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但在专业创新能力、职业软能力的培养上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将系统的创新教育融入学校的育人体系,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创新教育,与其他课程、实习和活动等教学过程相互联系、渗透和作用,产生协同共振效应,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以达到全体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一部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因此,高职院校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全程式创新教育就是对全体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通过系统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传授、创新活动与实践的组织,使得创新教育由零散的、感性的、知性的,上升到理性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创新的需求,让学生熟悉跟随创新、集成创新的流程和方法,将专业教育重点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创新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成由被动式创新(通过按照项目任务、竞赛主题的创新项目)向主动式创新(根据对技术的理解与需求的创新项目)的过渡,使创新成果更具有区域特征和专业特性。
1.创立全程式创新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制度将系统化的创新教育融入高职育人的全过程中,通过创新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强,但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创新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通过创新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只有教师单向教学,缺乏朋辈相互教育的难题;通过创新教育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有效解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在教学中以技术领域视角对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把创新教育覆盖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个环节,用创新基金项目引导教师进行创新案例研究、鼓励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创新案例评比,激发师生们的技术创新精神和热情。创新课程、职业规划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精神,职业技能教学中更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社团、创新大赛等创新活动着重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产品,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将创新课程和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从创造学、心理学等视角了解创新,还通过技术创新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的结合、课堂内与外的结合、课程教学与项目竞赛的结合,将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促使师生们在实训、顶岗实习、学生竞赛和社团活动中有意识地挖掘、展示身边的创新例子,以此不断充实教学中的创新项目和案例,使其成为活页教材。教会学生事事可创新、事事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