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的质量标准,首先,就是学生规范自己学习行为的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对照标准制定并实施自己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计划,然后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计划,并最终高质量、高效率的达到标准的要求,真正实现自己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目标。其次,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的质量标准是计算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恰当评价他们最终能够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标准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全新的学习方法。最后,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的质量标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有效监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有效工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计算机教师要想真正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只有认真对照标准,制定并采取相关策略,才能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标准构建的相关问题
(一)明确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原则
1.规范性原则。它是指在构建标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并且制定出来的标准能够当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监控的依据。
2.合理性原则。它是指对质量标准的合理期望,是和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互相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目标。它既可以满足社会以及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也可以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目标期望与价值追求。
3.技术性原则。它是指在编制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必须符合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要求,在语言的表述上规范而准确,能够准确表达标准的内涵与外延。同时,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述还可以加强管理层、计算机教师以及学生对于标准强度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质量标准的客观判断。
4.系统性原则。它是指质量标准必须形成一系列的标准链条,在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进程中,构建系统的质量标准体系,从而帮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理顺计算机教学的管理思路以及工作过程,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不断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二)理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开始时对于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学内容预计出现结果的描述,是对教学价值的追求与期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相当强的导向性,且最终不可能全部实现。而质量标准通常情况下是能够实现的,如果标准不能实现,那么标准的存在也就不具有任何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不能说没有达到标准,反之,达到了标准也不能说完成了教学目标。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主要是组织、安排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细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不断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确保计算机教学工作有序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标准表达的是过程或者结果,以及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期望程度等内容。教学要求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管理与实施,教学质量标准则从考核与评价的方向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