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是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路径。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

  一、引言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工学结合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争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资源和环境。学生在校内为受教育者,按照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校外为“职业人”,则按照市场实际标准进行实训实操,完成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工学结合,不仅能够增强院校自身与社会的适应度,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创造出理论水平高,生产技能高,满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还没得到政策支持的工学结合便是其中一项。不少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学术研究、德育工作的组织进行,既不重视也不管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而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更愿意接受有经验的工作者,对与高校对接的工学结合并不感兴趣。尤其是在政府没有制定有效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的背景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不愿承担学生定岗实习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也就没有参与的热情,工学结合缺乏落脚点。
  2.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学生最关心的无非是学习的效果和实用价值,工学结合是检验其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工学结合实践涉及学校内部体制调整,可能会增加学校办学开支,困难较大;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普遍重视的是一般的教学管理、学校基础建设等,很少会去考虑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机制建设问题,既没有成立专门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机构,更没有相关的师资和制度保障。学校对工学结合进行冷处理,造成了工学结合只能停留在少数教师的想法上、落实在口头上,最终导致了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无法真正落实。

  三、工学结合实践的解决路径分析

  1.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观念,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要在社会上得到发展与推广,必须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与发展方向相符合。在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背景下进行工学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创新要求之一,也是高校教育实践转变观念的一种创新模式。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为定位,开展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以专业技术实践为特色积极调整思想,根据公司人才发展培养模式,加强技能为根源、学以致用等教学理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同时推进实践教育,尤其要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推动工学结合;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道德责任教育、团队敬业作风、自主性教育当作落脚点,推动学生实践操作水平持续提高;最大限度地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推动学生技能培养与工作要求相结合;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借助校企合作这一渠道,系统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推动校内学业考核与公司工作考核实现完美统一,最大限度地利用工厂车间进行实践教学。
  3.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建立科学的人才编制系统,以工学结合发展观引导人才培养战略方向,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相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第一,调整工学结合专业标准。在相关指导委员会的辅助下,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共同设计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实际标准规划教学进度。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和人才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工学实践,努力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转变为“了解—实习—实践”逐层递进模式,积极贯彻“双证书”毕业标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表示为“2+1”教学设计,即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规划。“2+1”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两个不同的育人主体,学校课堂环境和企事业单位实践环境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体现了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主旨。
  第二,设计学生实践课程要求。依照高校职业教育要求,设计出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模型,完善高职教学课程不同角度的实际标准,保证较高的教育水平。在教育方案中,将工学实践教育内容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相协调,内容包含学生素质教育、专业了解、专业技术实习、专业技能实训、实习鉴定、就业鉴定、毕业论文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完成都将为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发展学校与企业配合模式。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模式,这是高校培养人才与发展人才的合理途径。首先是积极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筹集资金;其次是借助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具体操作程序上说,企事业单位对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始终都比较低,其关键影响因素在于,参与工学结合往往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压力而不是效益,企事业单位需要就职位问题、安全问题、控制问题、工资问题、开支问题等诸多元素进行调整。工学结合开展初期,学校方面往往喜欢把学生统一调派于同一个企业。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节约资源,但是实践活动的质量始终不高。接受学生的企业压力非常大,但又出于情面的原因不得不去负担,在实践过程中则对学生敷衍了事,学生的实践工作始终无法深入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也无从谈起。还有,在工学结合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专业不对口、工资拖欠等问题。因此,要推动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学校负责人还有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沟通交流,深入发掘一致利益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才能做到真正结合,实现双赢。
  第四,发展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了发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重点建设工学结合模式,科学合理地规范任职标准还有准入体系,招聘具备相应工作经历的老师。招聘过程中,重点关注老师自身职业道德、工作经验还有技术研发水平等方面,并建立培训机制,推动老师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发展。另外还要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在企业单位内部选拔具备相关工作经历及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者做学校的兼职教师,真正实现专兼结合,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育人水平的提高。
  第五,推进工学结合。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全面贯彻“2+1”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根据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专业实践教学细化成不同时期,首先是专业了解和技能训练时期。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了解过程,大约需要1、2周,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目标、内容。从第三学期重点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大约持续2、3周,学生基本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是职业鉴定时期,需要在“专业了解、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鉴定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是检查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技能的主要时期;最后是预就业、顶岗实习时期。预就业、顶岗实习主要还是应该安排在第六学期,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企事业单位吸纳人才奠定基础,最终确定学生的就业方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