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理论强调人在知识面前应该起到主体性作用,并将人类的认识兴趣划分为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文章将基于这一理论,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情况及影响性因素,探讨认识兴趣理论对改变这一现状的启示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认识兴趣理论 学生主体地位

  哈贝马斯是20世纪德国最有影响、广受赞誉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阐述了他的认识兴趣理论,这个理论是他在法兰克福大学的就职演讲中提出的,并在其《认识与兴趣》书中给出最完满的阐述。认识兴趣理论是哈贝马斯对那个时期的科学哲学和知识论或认识论的最主要贡献。哈贝马斯提出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价值和兴趣等对于整个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并倡导以解放知识为导向的知识观和以个性解放为目标的后现代教育观来塑造完整的人。

  一、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及其内涵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是人类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并将人类的认识兴趣划分为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技术兴趣把人类从自然界的强制中解放出来,促成并决定着自然科学的思想和研究;实践兴趣把人从僵死的意识形态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解放兴趣把主体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
  三种兴趣中,哈贝马斯指出技术兴趣作为人类基本的认识兴趣,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合法地位和作用。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科技理性和人文价值失衡的问题,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人们把技术兴趣作为唯一兴趣,把技术兴趣曲解为只是对技术上有用的知识兴趣,不懂得从人类生活自我反思的维度理解技术兴趣,不懂得其他兴趣对技术兴趣的制约和限定。哈贝马斯还认为社会科学中重要的不是人的劳动能力,而是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社会科学是通过人的实践兴趣获得,即沟通与了解的兴趣。实践兴趣指向于行为自身的目的,是过程取向,其核心是“理解”——理解环境以便能与环境相互作用。他强调包括兴趣在内的人的主体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反对人们把兴趣和爱好看作主观因素而排斥在认识范围之外。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哈贝马斯还阐述了第三种科学方式,它与社会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特征相应——所有已知的社会都曾有政治不平等和压迫的特征,这是解释学家无法阐述清楚的一种科学——解放性科学,其目标是使人免于自己强加的、阻碍其自主性的错觉。哈贝马斯认为解放性科学奠基于解放兴趣,这种兴趣根源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由、自主以及从现有不合理的限制、约束中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基于人的自我反省、反思的能力。哈贝马斯认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不仅应具备技术兴趣、实践兴趣,更应该具备解放兴趣。因此,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兴趣、实践兴趣,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解放兴趣。只有尊重学生的解放兴趣,才能赋予学生完全的话语权,进一步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实现其社会特性与个体特性完美融合。

  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情况

  1.学生的认识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以学问导向作为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也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被视为知识的代言人,在教学过程中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轻技能,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教师机械地讲授知识,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批判,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完成既定知识的讲授;学生对知识存在一定的敬畏感,刻板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缺乏探究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分和学历证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于僵硬,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对话与理解,教师忽视学生的认识兴趣作用,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怀疑知识和批判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忽视了自己的兴趣诉求的实现与提升。
  2.学生的个体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我国高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尽管在高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管理者普遍增强了对大学生参与权利的认同,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激发,开始关注高校的管理决策对自身的影响,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仍很有限。学生参与的内容范围主要集中在校内的文化娱乐、培训交流和权益维护等方面,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招生制度与就业工作、教学管理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则较少涉及。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深受传统高校的教育思想影响,同样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属于从属关系,学生属于学校,学生要服从学校安排的一切教学活动,即便课程内容、课程安排有缺陷,教师传授的知识陈旧,作为集体成员和核心利益相关的学生缺乏参与的话语权,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带着积极的情绪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缺少了对知识的内化、理解与批判的动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影响因素

  在现实的高职教育生活中,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实现,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实用主义的知识观、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和机械主义的学习观三大因素。
  1.实用主义的知识观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作用。16世纪后半期起,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科学知识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应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社会运行的各个角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将科学知识的价值表达到了极致,他将人类的知识和力量结合在一起,认为知识是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伟大力量,只有在获得了科学知识,了解了自然的奥秘,掌握了自然的规律,人类才可能驾驭自然和支配自然。无独有偶,1884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们能够用来检验并解决自身问题的知识。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更是社会发展的资源、资本和财富。知识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知识是“因”,人类的发展史是“果”。人的个体地位和价值被漠视了,知识支配和控制了人,人在知识面前是被动的、茫然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