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2.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切教育均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之上的,实用主义的知识观必然会产生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功利主义的教育观。20世纪的现代教育也功利化了,成为满足国家和个体不断“增长”或“膨胀”的物质和社会需要的工具。教育理论的核心任务不是探讨如何培养人和提升人,而是探讨如何去塑造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劳动力及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完全以社会的需要为基础,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培养和塑造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从本质上而言仅将人视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部件,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机器运转服务的,在教育过程中也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技术兴趣、实践兴趣的启发与培养,更别谈解放兴趣的激发了。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泥潭,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个是学问变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另一个是人们认为只有能带来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从事这种学问的人都会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
  3.机械主义的学习观让学生迷失了个体价值。实用主义的知识观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漠视人的意义,仅仅强调人的功能,导致知识主宰人的一切,知识的主宰地位使受教育者将知识神圣化了,认为知识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消化知识,不能有任何质疑或批判。知识的绝对力量也因此造就了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即便是倡导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然而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中实践类课程不管是形式还是具体内容只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是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绝对围绕知识开展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权处于不平等状态,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代言人,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也逐渐服从了权威,忽视了自身本应有的主体地位,进而淹没了自身的兴趣和个性,这也是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的原因所在。

  四、认识兴趣理论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诉求的启示

  1.构建人文与科学和谐的知识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的教育目的缺少对主体的价值认可,培养出来的人认识局限于重复,并导致三方面恶果: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引起自然对人的报复;二是在完全被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不但人与自然异化,人与人之间也相互异化,其结果是削弱或吞没了主体之间合理的相互作用,即交往行为;三是具有单纯直接性思想的人作为一个世界进入行为者反思的视野,其行为者是为了做出来给人看的剧场化行为,这种虚伪的完美角色扮演,必然使人一直处于内心斗争和痛苦之中,无法与别人真正地沟通和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因为作为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与组织者,要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还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构建人文与科学和谐的知识观,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勇于成为他自己”的灵魂;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尊重学生个性,积极维护学生的认识主体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
  2.树立智慧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哈贝马斯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提出质疑,认为没有绝对纯粹“知识”这种东西,我们将其看作知识的东西并不是关于世界是如何的一些完美的、未受污染的绝妙之物,而是对世界的一种反应,而这世界是由作为人的我们需要知道和能够理解的东西塑造的,所以只能有与人相关的、人认为重要并有动机去追求的知识。哈贝马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从主体的个性解放出发,将所有课程内容与三种认识兴趣关联起来,采用与学生的交往与谈话的积极与对方互动,激发学生追求自身的个性解放,使学生能够做一个忠于自身内心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的人,使学生成为有能力、有理智、有智慧灵魂的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培养完整的人性。用范多伦的话来讲,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to be)。因此,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也应以培养有智慧灵魂的人为目标,有用的职业技能只能是教育的一种副产品。中国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探索,现已由规模发展转入内涵发展阶段。技能是一种外向知识,要想让职业技能成为吃饭、走路等一样的生存基本技能,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培养学生智慧能力,即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只有学生具备自如地将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信息的能力,教师才算完成其知识传承使命。
  3.树立生命意义的学生个体观。人不仅力求“活着”,而且力求“体面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力求“过一种高尚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尚。不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的人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不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的教育更不是一个健全的教育。哈贝马斯也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个性培养和发展的结构过于简单化,没有看到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需要,只用现存价值观点来看主体的形成和发展。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理论就是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解放科学都是人的兴趣指导人观察、思考、交流、反思、批判获得的,即一切科学都脱离不了人的能动作用,没有人的能动作用,一切科学知识都是没有生命的科学知识。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树立生命意义的学生个体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教师权威角色特点,将教师仅视为知识的“中介人”,教师的作用只限于如何让学生独立地、批判地接受有用的知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对话、协商等民主方式,将学生从实用的知识观、狭隘的教育观和被动的学习观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的个性解放,成为完整意义的人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