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
要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志愿者自身的努力,还要通过国家、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1.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志愿服务是一种不计任何报酬的公益行为,它的实现要建立在志愿者向服务对象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才能的基础上。面对功利化思想,一方面,应该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强调突出,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核,而是培养学生自愿服务的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当社会需要相应的志愿活动时,学校管理职能部门、班主任、辅导员应该联动,号召和倡议学生们积极参与。但不能以下发文件的方式进行隐性强制,否则,自愿自觉就会变成自私自利,公益活动就会异化为利益冲动。
2.吸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来筹集资金。第一,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目标必须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目标相吻合。学校学生职能部门应通过组织、开展、倡导和传播公民参与理念和志愿精神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促进学校与服务单位、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协商与合作,增强组织合力与倡导力,从而拓宽参与途径,充分发挥公共参与作用,达到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志愿者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目标相契合,就很有可能进入政府购买的视野当中,得到政府部门在资金方面的支持。第二,志愿者服务要在某一社会服务领域形成专业品牌,才能够吸引政府部门的视线。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逐步完善,在心理辅导、环境保护、文化培训、青少年教育等众多社会服务领域,各级政府都存在着较大的需求。很多时候,政府部门想在这些领域内开展某一活动却苦于没有精力或者人力,如果高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能够在相关领域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就容易吸引政府部门的注意力,获得资金支持。
3.校企联合共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高职院校应本着平等自愿、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原则,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青年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己搭建一个有力的平台。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这一平台开展沟通交流、心理疏导、调研讨论等活动以及对双方先进人物、励志青年进行采访、宣传,开联谊等系列活动,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工作的部门和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志愿服务中来,加大对志愿的服务的培训、指导和工作的协调,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以正确的姿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建立健全服务评价激励机制。服务激励机制必须把握好三点:一是科学性。把握好科学性就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细致性。在细节上进行评估并有相应的评估标准,这样的评估才更具备实际效用。三是务实性。必须在落实各个环节上狠下功夫,坚持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规范化、公开化,使得广大的志愿者得以充分了解,这样做还可以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将志愿行动做到更好;坚持监督制度化、经常化,青年志愿者组织要广泛及时地听取基层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改进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这一讲话精神。志愿者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服务,关注民生,关怀弱者,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群体的社会价值,锻炼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