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等方面日益彰显出相对薄弱的一面。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相对薄弱的表现,探讨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素质 职业能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的逐步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出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双发展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一、当前高职学生在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认识态度的转变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地发展壮大,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然而,时移世易,时至今日,过去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就业市场形势正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市场对人才要求的提升等而一步步发生着新的变化。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各种对策积极应对这种局面,以求得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正视当前高职大学生在素质及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是其采取有效对策的第一步。高职大学生在素质及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不突出
近些年来,一些教育学研究人员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了多种市场调研,结果令人担忧。调研发现,多数高职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致使基本的专业知识流于表层。这类学生将有关理论知识仅仅看作是应付“考试”的手段,而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将之视为专业之根、未来就业之基,在学习时往往依靠“死记硬背”,一旦通过考试则马上就扔、随后就忘,更别说温故知新了。调研还表明,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方面的机会比较少,实践能力比较弱。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或者很少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者即便参加也是态度不端,加之其专业理论本就不扎实,导致原本以检验、提升专业能力为初衷的社会实践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践效果,从而使得高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竞争和职业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二)包括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极为欠缺
职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果说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薄弱是影响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根本的话,那么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的欠缺则是拖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后腿的罪魁祸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初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就业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部分大学生甚至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不重视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生对于如何搜寻就业信息、准备应聘材料、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都知之甚少。这种局面如果不改观,必然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三)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在内的整体素质较为薄弱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买方市场”中的招聘就业单位就如同顾客一样,对处于卖方的“人才商品”的挑选技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严格,本着“优中选优、良中择良”,他们恨不得所招聘的每一个大学生人才都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优秀。从相关调研来看,招聘单位除了按照传统考核思路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是否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否在本行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其决定取舍的更为关键的砝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与未来的职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高职学生素质及职业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对薄弱,既有学校教育理念陈旧的原因,又有实际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教学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培养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中,教育规划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规划和传授上,将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大学生。殊不知,这种指导理念忽略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大学生职业技能与人生规划的其他元素,如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在内的人文素养等。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指导观念直接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残缺与职业能力的贬值。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素质和能力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比如对本专业的长远规划能力和预见能力、面对竞争和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与团队的合作共赢能力等。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大学生素质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然而,旧有的教育观念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最终导致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