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异地分校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6.其他。自杀类指标显示为男生2人(0.44%),女生1人(0.22%),共3人(0.33%)。这3名学生都有过自杀的念头,都曾在精神病医生或心理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过精神类药物,其中1名学生曾经在中学时就有过自杀的行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发现,这3名学生均属于暂时性的情绪障碍,不属于精神疾病,在心理咨询教师一段时间的咨询与辅导下,精神状态有了一定的改观。关于躯体类指标,调查结果显示,与同类研究结果相比,我校学生身体状况基本良好,除极个别同学身体有较严重的疾病外,各项指标的检出率都比较低。
(三)讨论
1.开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一般来讲,新入学的大学生,刚刚开始独立生活,脱离了教师、父母的严格管教及事无巨细的关怀,面对新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很多都会不适应,不知道怎样与新同学相处,怎样与老师交往。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特别是评价标准的改变,一些学生一时间难以正确认识自我,造成自我认识上的混乱,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矛盾,如自豪感与自卑感、新鲜感与恋旧感、独立感与依赖感、轻松感与被动感、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富于思想但认识偏激,等等。这些矛盾严重困扰着刚入学的大学生,特别是对于刚入分校的学生而言,自我感觉不如总校的学生成绩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感,自信心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教育与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摆脱心理阴影,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以真实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基础,有的放矢地对分校本科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校领导的直接参与下,组织编写了针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分别从新生入学适应、自卑心理调适、人际交往心理、健全人格的构筑等九个方面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适与辅导,教材还特别针对分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发点进行了有效辅导,学生阅读后普遍感觉受益匪浅。第二,面对全体学生,从一入学起就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全的思想人格、爱校敬师的品格与行为,并且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以具体的普查数据为依据,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新生中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普及性辅导。首先对 “思想道德修养”课进行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抽出一定的学时对全体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力度。其次,邀请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且请专家及教师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答疑惑。再次,在学生中开展自评、互评、互帮活动,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帮助新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认识,提高他们承受挫折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帮助一部分学生走出了心理上的孤独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二是矫治性辅导。新生入校后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保留每个学生的心理普查记录,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有计划、有区别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心理帮教辅导。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性辅导,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帮助他们自我认识,开阔视野,走出“小我”,增强自信心,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强迫、抑郁、社交恐惧等心理疾病。对于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性辅导。这些学生一般情况下心理较健康,目前有一些心理矛盾与困惑,主要是因为对新生活不适应、不满意,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排解心理上的烦恼,如与新同学的关系问题、想家的问题、对新的学习环境与方式的不适应等。对于当前心理较健康的学生,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起到心理预防的作用。通过以上措施,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提高了自我认识的能力,学会了宽以待人、与人为善,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都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应本着脚踏实地的精神,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