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国内外的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健康具有潜在的正向功能,体育教学课程通过强身健体,实现由身到心的锻炼与防护;能够帮助大学生的调整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等。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其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体育教学师资的相关培训力度;应当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技巧,提升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涵;还应对教学效果建立积极的评价反馈机制,以此为动力不断修正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伴随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趋于严重,其引发的负面效应愈加成为高校、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关心的议题。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人才,而追求个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则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高校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必要手段。然而,心理教育存在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不能仅仅依赖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达到教育目标。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心理精神状态良好的基本描述。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相对的概念,但又不仅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强调对环境和自我有积极主动的认知和接纳。国内学者张声远概况了三个心理健康的标准,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这十二个字的标准较好地体现出对心理健康状态的不同维度的要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各种压力源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已经不容忽视,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有关资料统计显示,近年来,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人数已达30%,在总休学、退学人数中有50%是因为心理疾病的缘故。这些心理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表现为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缺乏对自我的合理认知,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理特征、经济条件等而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而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既往学习成绩较好而具有天然的优越感,难以同其他同学相处;二是大学生难以有效地认识社会,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一些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不良思潮从社会吹入校园,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形成了畸形的社会生存观念,将坏风气和不良习惯带入校园,容易引起与他人的冲突;三是大学生难以有力控制自我,自控能力的降低对于大学生的学业维持已经成为了关键障碍。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传销、赌博、恋爱等无法自拔,难以控制好自身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心理问题的积累往往会在特定情境和条件下引发各种冲突和意外后果,给当事人造成各种难以挽回的伤害。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功能分析

  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健康具有潜在的正向功能,这已经为国内外的研究所证明。1986年美国学者R.K.Dishman根据1750名医生的资料整理发现体育活动对抑郁症的疗效达85%,对焦虑症的疗效达60%。国内的心理工作者也研究比较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如杨昭宁通过对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进行16PF的数据差异比较,发现大学生运动员更具有高乐观性、高敢为性、高幻想性、高稳定性等积极人格特质,指出体育对心理有保健作用,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增进个性完善。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也可以发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发挥作用。
  1.体育教学课程通过强身健体,实现由身到心的锻炼与防护。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双重过程的实现,既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即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也是育人、育心包括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愉悦和快乐体验的过程。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可以促使大学生获得强健身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其自我锻炼的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不断优化;而身体与精神的健康是高度关联的,获得优越的身体条件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形成积极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提,各种体育运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能够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2.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的调整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具有重要预防功能。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糟糕的情绪能够显示出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疾病化的可能倾向。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表情、行为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察觉其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同时相关研究已经表明体育锻炼具有减轻、缓解、转移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功能,能够使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安排一些富于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参与的学生转移情感,忘却烦恼,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自信心。
  3.体育教学能够增加人际互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提升集体归属感和抗挫折心理。由于各种社会和家庭方面的成因,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生活中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障碍,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等,由此形成孤僻、自闭、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部分学生尽管身在集体之中,与人为伴,但内心却十分孤独。有因觅不到知己而焦急的,有为不被理解接受而烦恼的,有敞开心扉对待别人却又抱怨别人忽视自己的。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集体内的同学在各种团队性的体育活动中能够面对面地相互交往、进行团队合作和互助,这些身体锻炼中的健康互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回团队和集体的归属感受,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打开心扉,解决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合障碍。
  4.体育运动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自我认知,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不断完善自我。“自我”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其中,身体层面的良好“自我”有助于增进精神层面上的健康“自我”。相关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外向性格和身体自尊呈正相关,且力量训练的增强会使个体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实践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会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会在精神自我与身体自我的不断互动中、在主观评价的自我与他人感受的自我的不断激荡回应当中,获得相应的、综合的、多方面的感受和评价,从而更好、更客观地塑造正确的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甚至还可以发挥心理治疗的作用。事实上,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自我说服、自我鼓励等方法,使其消极情绪状态得以合理地宣泄,从而激发兴趣、热情,保持心理和谐与平衡。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